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看当今中国之发展

2016-03-15 13:15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对比

李 燕(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看当今中国之发展

李燕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早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灵魂、方向和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步思路和构想。文章从毛泽东发展思想的三个层面,即发展的宗旨、本质与目标;发展的动力、方针、方式和方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具体发展思路等三个层面,全面系统梳理了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进而对比与当今中国之发展的关系,清晰呈现出当今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的思想之源,看清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与成长。

关键词:毛泽东发展思想;当今中国;对比

不管对毛泽东“是爱还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毛泽东比任何其它人物在中国现代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数亿人和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他将是长久和被人反复研究的对象。”①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当代中国;不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发展思想的曲折历程,就不可能正确解读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和理论。虽然这个世纪初,胡景涛才提出科学发展观,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很多科学思想并不是当今才有。早在中国刚刚跨入社会主义初期,毛泽东就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谋篇布局,尽管有失误、有缺陷,思想认识有波动,但总体上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灵魂、思路和方向,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与之相比较而言,既有发展和飞跃,更有继承,是历史中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发展本质、宗旨与目标的思想,确立了今天中国发展的灵魂与根本方向。研究发展思想,首先要抓住发展的本质与宗旨,这是发展理论中最深层次、最本源性的问题。发展目标则是发展本质与宗旨的外在体现。发展本质、宗旨与目标,是发展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思想具体展开的基本前提。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都是围绕发展宗旨、本质与目标展开。因此,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看当今中国之发展,首先要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本质、宗旨和目标是如何把握的。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②这也是毛泽东思考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点。用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华观感的讲话来说:“毛泽东的基本哲学非常简单,就是人民起决定作用……保持和人民的联系,赢得人民的信任。”③“一切为了人民利益”。④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不仅在生产力上要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富强,而且在制度上也要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核心与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可见,在中国刚刚迈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就已经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指出了灵魂和方向。这在改革开放前和后,乃至今天和未来的中国都是恒定不变的。

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宗旨与实质。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曾为未来新中国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⑤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发展目标,在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与宗旨下,具体化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⑥“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⑦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号召全国人民,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⑧争取“在一个不是很短但也不是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为一个经济上、文化上繁荣昌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⑨这一发展目标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充分而简短的体现出来。“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一目标不仅要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必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显然,只有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中国才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才能全面充分的体现,人才能获得真正解放和发展。毛泽东将社会主义发展本质与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我们在积极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行走的方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毛泽东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目标,在时下的一个发展和具体体现。

确立了发展宗旨和目标,下一步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方针政策去体现并实施这一目标,这样发展的思路才能完整有效体现出来。这包括发展的动力、方针、方式和方法。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方针、方法、方式等,也提出了自己的全面思考。对当今中国之发展有很多借鉴和启示。

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对发展动力把握得越准,解决得越好,就越能顺利快速推进发展,否则社会因发展动力不足而停滞不前。为更好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的系统思考。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毛泽东又具体提出:改革与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力等思想。从根本动力到具体动力,既全面又有逻辑。除阶级斗争是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有重大失误,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中被否定掉外,其他几点思想基本是科学的,发展中也被继承下来。今天中国的发展虽然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动力十足,但使用的促进发展的动力方式,也不外乎是毛泽东提出的几点。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通过改革激发中国发展的活力;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推进社会发展实践等,都是对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继承。基本点还是那些。但不得不承认,毛泽东虽全面系统抓住了社会发展动力点,但却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动力激发出来。很多思考还不成熟,有缺陷。比如阶级斗争促发展,本意是想让民众揭露党的贪污腐败,发挥民众的民主积极参与,激发民众积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更好推进中国发展。结果却弄成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发展。类似这些问题,当今中国在发展中就予以了很好的修正与调整。今天,腐败也成为中国发展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们采取的是依靠法制建设、依靠制度建设,有规则有序的进行反腐,避免了毛泽东时期的社会混乱。这是在过去经验教训中的一个发展。

在领导社会主义发展中,毛泽东不仅明确了发展动力,也清晰阐述了发展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政治思想是统帅,即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方针的主要思考。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⑩“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⑪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独立自主。中国的前途命运主要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发展主要靠自己,在毛泽东时代,就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用毛泽东的话说,在中国“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⑫而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加强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引导教育,是无法将这种奉献牺牲精神坚持下去。因此,“政治思想是统帅的方针”自然被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政治思想是统帅”,三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为指引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针。这种思考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原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环环相扣。但这三个方针的突破口在哪里,毛泽东的思考就出现了偏差。毛泽东以“思想政治是统帅”的方针为突破口,希望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和运动,思想政治上升到统帅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在现实落后基础上,通过人民的长期牺牲和奉献,增产节约,实现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社会主义中国的目标。毛泽东将思想政治发展凸显到不恰当的位置,这很容易将中国的发展引向唯心发展道路上去。事实上,这一发展方针在后来实践中也的确出现了重大失误。发展中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政治思想的教育是需要的。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在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但拔高到不恰当的位置,只能带来发展中的困境。所以,今天中国的发展就调整了思想政治在发展中的地位,使它放到了更符合人性和现实的地方,对发展的指引就更科学。当然,今天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也强调充分依靠外在一切积极因素为自己所用;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强调民众利益的满足和幸福感提升,将毛泽东的发展方针结合现实更有效的发展深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上,毛泽东提出了跃进式发展、群众运动式发展、计划式发展等主要三种发展方式。这三种发展方式虽然本质是希望中国在全体人民的积极推进参与下,以最短时间、有计划、有方向实现发展目标,体现发展的本质与宗旨。但这三种发展方式在具体理论设计上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跨越式发展:后发国家没有应有的速度是不行的,跨越式发展本身是科学发展存在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发展同样要求又好又快。以速度为核心,技术革命为基础,加强高速发展的认识和教育;通过各方面革新与调整,最终实现生产力高速发展等,这本是毛泽东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可实际过程中,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清,对什么是真正的高速度、怎样实现这种高速度,缺乏冷静清醒的头脑和理解,导致最后不顾客观现实盲目追求高速度,给发展带来很大的灾难。改革开放后,我们对这种跨越式发展认识就越来越科学,懂得将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以及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使发展既快速也科学。再如群众运动式发展方式: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动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以人海战术和大民主为基本形式,实现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的广泛参与和持久推动,即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发展方式的思考。的确“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没有群众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但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是有区别的。毛泽东混淆了这一点。尤其是采取人海战术和大民主这种群众运动的形式,更是让群众运动走向歧途,给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层面带来了曲折。还如计划式发展方式:计划原本是个好方式,有条不紊、全盘规划,但是有效计划制定的前提是信息的快捷真实有效,但是毛泽东没有找到科学方式来保证计划的有效,从而使计划式发展方式也严重脱离实际,影响现实的科学发展。这些错误的做法,使毛泽东发展思想的本质与目标的科学性没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天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上,吸取借鉴了毛泽东发展方式的积极因素,也避免了发展中的失误,引用很多新方式弥补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在有计划的发展方式中引入市场,在群众积极参与中放弃人海战术和大民主,在追求速度中放弃盲目、尊重科学等。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发展方式越来越科学。

在如何实现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目标上,毛泽东还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即是毛泽东提出的基本发展方法。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⑭从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不仅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使社会主义发展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且还要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团结各方面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才可能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仍然要通过一切方式和手段,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力量都调动起来。而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⑮因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⑯有了综合平衡,才有经济发展的比例协调,“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⑰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真正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工业,才能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⑱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全面、协调、可持续正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现实中的体现。毛泽东抓准了发展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只是在具体落实中,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搞成了平均主义,混淆了其中的界限和区别。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今天的中国找到了实现真正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具体思路,这是对毛泽东发展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的最初本意与核心内容主要是指经济范畴的发展。现在提到的发展也主要是指经济范畴的发展。但随着发展内涵的丰富,现在发展内容已经演变成经济发展为主,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的完整体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未胜利之时,毛泽东就为中国提出了全方位发展的要求。不但要求经济发展,还要求政治发展、科学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正如学者研究所指:“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的角度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现代化构想,在认识上己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发展目标,从而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相区别,又注重中国国情,以区别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这个目标是初步体现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⑲在具体的社会发展层面,不论毛泽东的认识是深刻还是肤浅,甚至是失误,毛泽东早已对中国各方面全面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经济发展上毛泽东提出: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完成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工业为主导,农业发展是基础,繁荣发展商业,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政治发展上提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与发展,改革和调整政治体制,成为政治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文化上: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⑳通过发展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事业,培养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最终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教育为基础,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即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社会发展的具体管理目标上:提出了建立城乡人民公社的构想。建立城乡各级人民公社,在实践中实现人民公社对工、农、商、学、兵的统一,将人民公社建设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细胞,即是社会发展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人的发展上: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基本政治前提;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即是人的发展思路。从上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思考来看,他早已对社会主义具体发展有了自己的全面思考。应该说这些思考,出发点和根本方向与本质都是科学的,很多的理论在今天仍是我们所坚持和倡导的。只是源于实践经验的有限,有些思考还有片面性,甚至是失误。最明显的就是社会发展管理目标上,提出人民公社的社会基本构成单位设想,明显带有小农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在发展中逐渐被现实所抛弃。而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思想基本被继承发展,只是在具体环节上创新发展。怎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已经提出发展了很多新理论,这些新做法都是在毛泽东发展思想上的完善与发展。

很多人曾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是“矛”“盾”的关系。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也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两个体系来划分。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与当今中国之发展,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从本文上述三个方面对毛泽东有关发展思想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彼此的联系。

当我们舍去发展中的细枝末节,去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可以得出,毛泽东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体系的灵魂、方向和基本框架,甚至一些具体发展思路也科学提出。改革开放后很多方面都是这一发展思想的具体思路调整和创新。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㉑邓小平的话深刻反映: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道路,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形成的思想一脉相承。李君如在他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一书中,甚至直接指出:“如同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科学体系的构成部分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部分。”㉒他甚至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是从本质特征与核心思想,还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来说,毛泽东思想基本构成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也说:“毛泽东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他的影响并没有成为历史陈迹。不仅他的事业和思想仍对当今的中国发生着直接的巨大影响,而且可以说,从邓小平开始的后毛泽东时代,就是毛泽东艰辛开拓的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的继续与发展。”㉓称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是“后毛泽东时代”。海外有些学者也持有同样观

点。如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马努埃尔·乔治在他的《毛泽东与现代化:历史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就在毛泽东思想之内”。㉔他认为:中国今天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与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而非断裂的过程。而且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也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

从上述对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研究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注:本文系2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5Q168)

注释: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2页。

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⑫《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75页。

⑬《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⑭《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⑮《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⑰《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页。

⑱《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46页。

⑲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7-118页。

⑳《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㉒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㉓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1页。

㉔马努埃尔·乔治:《毛泽东与现代化:历史的回顾与展望》,《毛泽东研究》,2009年,第1辑。

猜你喜欢
对比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