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芳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学生认真读题、认真书写、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分层次进行,讲求实效,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 运算能力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80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具备必要的计算能力是进行其他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可一到高年级反倒计算能力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增强计算意识
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培养学生的书写开始。从学生出错的情况来看,许多错误确是书写不规范所导致的。如将数字抄错或写混淆,模糊不清,以致在下一步计算中连带出错;竖式计算中书写不规范,导致对位不整齐,自然出现错误……这些都说明学生还没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的格式规范了,运算思路、计算方法步骤等自然一目了然。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书写,防止漏写、错写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等,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另外,还有许多学生审题不细、读题马虎,往往将加算成了减,将乘算成了除。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书写时认真核对所抄题目及每步计算,在做题前先认真审题,弄清算理后再计算。
最后,要强调验算。验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学生计算完后要仔细检查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符号、数字等有没有写错,计算的过程有没有出错。力求使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二、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算法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算理清楚了,法则记得牢固了,才可能有条不紊地做题。要想使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要使学生学会怎样算,更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8×12”时,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全年订购牛奶的钱数“28×12”,由乘法的意义可知就是求12个28连加的和是多少,就可以先求出2个月订牛奶的钱数,即2个28是多少;接着,让学生求10个月订牛奶的钱数,即10个28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学生感悟到“笔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可以分两步乘,第三步只要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即可”,结合教师必要的演示与讲解,学生就能逐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最后,在计算过程中强调数位对齐,“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2个28得56个一,所以6要和乘数2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8个得28个10,所以8要写在十位上。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也不会遗忘。
三、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提高计算能力可从口算入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在教学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些恰当的口算训练,夯实学生的“口算基本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何乐而不为?
同时,还要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估算可以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例如“28×12”,估计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30×12=360,28×12要比360少。这样,在笔算前就已经确定好积的取值范围,计算的正确率自然能有所提高。
四、练习设计层次分明,讲求实效
学生对于稍复杂的计算以及简便运算等有畏难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从简单的入手,多设计一些层次性强的习题,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计算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之后,再增加一些简便运算、易混易错的对比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正确率。另外,练习的形式可多样化,如一题多解、速算比赛、错题诊所等,激励学生多思多练,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率。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作为教师,要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多进行个案分析,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