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活动作为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它以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或判断,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活动对于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新教材特别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合作一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
[关键词]小组合作;促进;有效;数学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多边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首先设计了多个儿童生活中的情景性问题,然后抽取相关因素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比如“3筐梨的总重量÷筐数=平均每筐梨的重量”“5个小朋友踢毽子的总数量÷小朋友个数=平均每个小朋友踢毽子的数量”“全班同学数学测试的总分数÷全班同学数=本班的数学平均分”等.然后在学生相关生活事例的基础上进行“同一化抽象”,即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共同点,概括建立起“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数学模型.在活动中,学生经过“移多补少”的数学操作,感悟到:对于几个小数据的平均数,宜采用“移多补少”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对于多个大数据的“平均数”,一般用概括起来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更简便.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这样的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从具体到半具体,从半抽象到抽象的形式化过渡,是穿行于实物与算式间的“数学化”提升!
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落实责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我们要做到:
(1)精心分组.通常4-6人为一组,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但分组要灵活,对于不难的问题,只需同桌交流便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通常将前后两桌四人组成一组,开展小组活动.
(2)合理分工,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明确活动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还可以指定主发言人、活动记录员,主发言人可以轮流担当,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意见或看法,这样人人参与、人人思考.
(3)恰当铺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交流.
(4)积极鼓励.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多种方式,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每月可以评选一次优秀小组、优秀发言人,引入竞争机制.
研究教学内容,提升合作的有效性
仔细分析我们的学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如:2424÷101=24,4848÷101=48,9696÷101=96, 2424÷202=12.4848÷202=24, 9696-202=48,2424÷404=?, 4848÷404=?,9696÷404=?,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扩大相同的倍数”的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endprint
(2)强调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相交与平行”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平行线和直线的方法,发现学生对这种经过操作得来的结果比老师讲解的理解得更透彻.
(3)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内容.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98+99”的时候,让学生来讨论一下简便方法,有的用300+99-2;有的用298+100-1;也有的用300+100-2-1.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思维得到了发散,易于触类旁通.
(4)适合学生间互考互评的内容.在设计笔算乘除法的练习时,笔者让小组成员互相出题.由于这种练习容易出题,对每个同学来说都不会有难度,而且会使学生有一种当小老师的成就感,在互考互评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大脑高度兴奋下轻松地巩固了知识.
小组合作也要与探究相结合,不能忽略探究的作用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笔者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非常必要!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我们用爱的教育,把自主发展、生命成长的时空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时刻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有效地实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