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中有“技” “技”中蕴“道”

2016-03-09 04:47潘秋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

潘秋英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都不同程度暴露出运算能力不强、运算技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运算技巧出发来探究运算之道。

关键词:运算能力;运算技巧;运算之道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是一种尝试、发现、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仅仅能计算出结果,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算法的多元化变成自己的“需要”、“主见”和“思想”。激发计算兴趣,培养巧算意识,积累计算技巧,探究计算之道,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尤为重要。

一、融进“课标”,浸入教材,找寻“运算”之“技”

数学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目标中强调: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数学思考”则强调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则强调在他人的帮助、鼓励、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里所倡导的各种要素,如估计、数感、数据分析……其实与学生的运算技能息息相关。

以四年级为例,学生在初学混合运算时,感觉列综合算式比较吃力,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到六年级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中,如果学生能列综合算式,计算中并运用乘法分配律,往往复杂的计算就会很简单,口算就能计算出结果。如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3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学生用分步算式计算:4×3.14×3=37.68(平方分米),(4÷2)×(4÷2)×3.14×2=25.12(平方分米),37.68+25.12=62.8(平方分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计算的错误可能会在乘法中,也可能出现在加法中。列综合算式并结合乘法分配律:4×3.14×3+(4÷2)×(4÷2)×3.14×2=20×3.14=62.8(平方分米),学生计算的错误率明显降低,甚至会降为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教材联系,要在“数学生活”中提炼和积累不同程度的计算技巧,构建一定的巧算意识。

二、关注过程,强化思维,感悟“运算”之“理”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运算的技能。

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经历从“形”到“理”的数学学习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律的内涵。

课的开始,根据情景图,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后,除了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还借助直观图5件夹克衫、5条裤子进一步理解配套算和分别算两种算法,让学生既很直观地理解“分”,又形象地领悟“配”,为后面的抽象概括提供形象支撑。引导学生观察(65+45)×5=65×5+45×5这个等式中的两个算式的联系时,有意暗示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再看看它们的不同点,学生得到左边是先加再乘,右边是先乘再加。再追问:“右边是谁和谁乘,右边实际上是把左边给——分开了。”让学生领会到了两个算式的“合”与“分”,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学生后面自己的举例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案例,笔者始终抓住内在不变的“理”来说明外在变化的“形”,通过丰富感知素材、强化数学表象、顺应学生概括、设计精准练习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大胆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主动建构,自然生成,灵活应用,让学生获得认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共赢”。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
关于理科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探讨
利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运算教学”例析
探解题方法悟价值取向
浅谈初中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和对策
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立足思维习惯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培养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