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慧珠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教学校转型发展研究
●于慧珠
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特教学校转型发展问题,将其定位在通过创新“三项举措”、实现“三个融入”、实施“三教融通”等教育策略,实现学校办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教育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型发展,以全面推动全纳教育的有效开展。
全纳教育;特教学校;转型发展;随班就读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概念。全纳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要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教育。在我国,“全纳教育”被首次写入国家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之中,其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这意味着,实施全纳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教育层面的一种政策性导向,为我们研究和实施全纳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笔者所在的大连盲聋学校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教学校转型发展研究,是由对“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而逐步导入的。我校作为大连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集视障、听障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办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办学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型发展。
“全纳”这一概念重点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绝不仅仅是一种接纳,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在于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要发生转变,其转变的取向是更具弹性、更具合作性、更具接纳性,其目标是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既是全纳教育理念本身的要求,也是特殊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学生自身发展对教育的诉求。所以,大连盲聋学校作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群的龙头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指导学校,必须主动调整方向、转变功能,由传统的单一“学校”功能向现代的多元化功能“中心”转型,全面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我国实现融合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顺应融合教育发展趋势,关注大连地区视障、听障儿童的教育发展需求,自觉转变职能,发挥特教学校的骨干作用,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服务。大连盲聋学校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就提出转变学校办学功能,力求发挥特殊教育教学机构和地区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双重功能。2013年5月,经大连市教育局批准,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参与,提供适应特殊儿童不同需要的教育”为宗旨,“大连市视障教育资源中心”和“大连市听障教育资源中心”同时在大连盲聋学校挂牌成立,学校从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成为辐射整个大连市的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为了使两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为专业的特殊教育支持与服务中心,为全市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咨询、支持和服务,学校一方面向随班就读的视障、听障学生开放校内资源,发挥特教学校作为资源中心的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另一方面把具有扎实特教理论功底和丰富特教教学经验的教师派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协助随班就读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并提供咨询和建议。逐步建立随班就读定点校和资源教室,为本地区听障和视障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与专业支持。
(二)组建大连市视障、听障筛查与评估委员会
在两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的同时,学校组建了大连市视障、听障筛查与评估委员会,并形成三个机制:一是有医生参与的入学评估机制;二是由特教教师、医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会商机制;三是由医生定期参与教学、评估教学效果的机制。这一机构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牵头,设在大连盲聋学校,负责对全市随班就读的视障、听障学生的筛查、评估和教育评价,指导和帮助普通学校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跟踪督导、保证落实。
(三)实施特殊学生双学籍管理
为了保证特殊学生能够在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之间顺畅地实现校际学习转换,市教育局对特殊学生实行了双学籍管理,这是实施全纳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双重学籍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保证了有需要的特殊学生能及时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随班就读难以继续的特殊学生又能及时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
著名学者克比(Emil E.Kobi)认为,全纳教育的“全纳”可以体现在六个层面,即物质层面(physical)、术语层面(terminological)、管理层面(administrative)、社会层面(social)、课程层面(curricular) 和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这说明全纳教育是可以视具体情况和条件分步逐层实践的。我校在实践中,心理层面以心理融入为基础,课程层面以开设普通课程为切入点,社会层面以职业融入为目标,通过实施三个层面的融入来分步逐层实践全纳教育。
(一)心理融入
由于特殊学生均存在某种生理障碍,很容易由某种生理障碍问题诱发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是特殊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而引起的自卑感,以及经历了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感等常见的心理障碍。长期的强烈的心理冲突会极大地消耗特殊学生的心理能量,又很容易诱发各种类型的心理疾病。我们通过对特殊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实施医教结合,帮助特殊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树立自信、敢于竞争、憧憬未来,大大减缓了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排除了心理障碍。对特殊学生实施心理融入的实践证明,只有排除特殊学生不断产生的不同的心理问题,才能为特殊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全面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其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社会人。
(二)课程融入
特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因此特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其融入社会的知识通道,而且特教课程越是接近普通课程,其融入社会的知识通道就越顺畅。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育原则应该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课程,而不是不同课程;反对为学生设置特殊课程,认为他们都能学好普通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与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所以,我校从2006年起就率先开始了教学上的“回归主流”改革,即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上实施普通课程和使用普通教材,以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针对视障、听障学生不同的补偿需要和潜能优势,开发了近10门专业化康复课程和近20门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助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职业融入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职业融入是人的社会融入的最重要的标志。特殊学生对社会的职业融入既是困难的,更是重要的,因为如果特殊学生实现了职业融入就标志着其得到了社会接纳。特殊学生实现职业融入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学校必须满足残障学生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的要求,使之形成职业融入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二是即便特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健全人就业竞争加剧等,使特殊学生实现职业融入变得难上加难。为此,学校采取了职业指导前置化的策略,对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渗透专业学习的意识,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更早地体现在学生的教育计划中。对中职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使其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并能够满足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双赢局面。
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和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强调,全纳教育是将所有的儿童安置在就近的学校,即全纳性学校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学校,而且应包括特殊意义上的特教学校。可见,全纳教育的实施机构——全纳性学校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从学校角度看,全纳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从学生角度看,全纳教育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学生应该得到普通学校的接纳。从教育体制内部看,不应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通过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相隔离进行分开教育。
我校实施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特殊教育与社会教育融通的“三教融通”全纳教育策略。这是我校在“尊重每一个、关爱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全纳教育思路。
(一)特普融通,即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
我校与普通中小学结成校际融合对口校,分学段与对应普通学校的学生一同参加科技实践和劳动实践活动,协同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请进大连市各高校学生社团,与特校住校生一同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住校生活。开展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走进绘本,感受绘本魅力”“我运动,我快乐”等亲子融合活动,搭建沟通交往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主动融入社区,去超市购物、去公共浴池洗澡、乘坐地铁、参与徒步大会,和普通人一同共享“平等、参与、贡献”的机会……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再是校园内的狭隘的教育,而是学校、社区、家庭等多种社会环境的融合,增进了社会对视障、听障人的认识与理解。
(二)特职融通,即特教学校与职业学校或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有效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职业生活,使其成为在社会上能自立、在经济上能独立的人。为此,一方面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学生障碍类型特征,挖掘特殊学生潜能,开发适合学生的职业教育专业,扩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具有特殊教育特点、能够促进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普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推进特殊职业教育发展。
2008年,我们借助大连烹饪职业中专成熟的职业教育资源,将学生送到烹饪中专融合培养。2013年,我们又与大连经济贸易学校、大连艺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开发建设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普通职业学校为特殊孩子提供了更为复杂与广阔的生活、学习空间,有利于促进特殊孩子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企业介入专业技能培养过程,减少了排斥与偏见;特教教师充当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紧张心理。
(三)特社融通,即特教学校与社会或特殊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通
全纳教育提出个体是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自己的事情,“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在所确立的“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导引下,学校积极创设开放融合教育环境和氛围,一方面面向社会开放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扩大学生与社会、与普通人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各类教育机构和社区进行多方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社区、接触社会,融入人群、了解人情,接受他人服务、为他人服务,在互动中丰富阅历、增长能力。因为技术娴熟,学生更加自信;因为熟悉社会,学生不再胆怯。
[1]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J].中国特殊教育,2003,(2).
[2]黄志成,等.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志敏,吕淑惠.韩国特殊教育概况[J].现代特殊教育,2007,(2).
[4]李芳,邓猛.全纳教育的后现代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5]邓猛,景时.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关于全纳教育本土化理论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3,(8).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 “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教学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15CB081。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盲聋学校,1160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