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远 辉
(龙川县赤光中学,广东 河源 517349)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袁 远 辉
(龙川县赤光中学,广东 河源 517349)
[摘要]阅读习惯的缺失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未来的精神生活将产生严重影响,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全面阅读”和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大力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挑选开发古今中外优秀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以课内阅读为依托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构建校本阅读课程推动学生阅读,以此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让中学生在高效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中全面发展、不断进步、成就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名著报刊;校本阅读课程
一、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是时代的需要
1.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是“全民阅读”的需要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阅读对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推动阅读的法案,如韩国1994年出台的《读书振兴法》、美国1998年出台的《卓越阅读法》和2002年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日本200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一个部门在2006年4月23日的第12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发出倡议,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这表明“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是,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年平均阅读量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曾祥芹指出:“一个现代人必须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生活习惯。这个良好阅读习惯最好在少儿的学龄阶段形成,才可望持之终生。”[1]所以,要推动我国“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最重要的人群基础是拥有良好的、稳定的阅读习惯的广大中学生。
2.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是现代信息时代的需要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利用手机进行阅读成为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阅读特点往往是消遣性的、碎片化的、概览式的,而且网络文本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表达技术优劣共存。面对中学生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我们不可能封堵,也无法封堵,只能通过引导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电子书籍是传统书籍和电脑的融合体……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关键问题并不是书的版式的变化,关键是人们读了多少书,以及他们选择去读的内容……问题不在于传送文字的媒介,而在于你是否选择去成为一个读书人”[2]。
二、阅读习惯的缺失对中学生的影响
1.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对中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生活将产生严重影响
良好阅读习惯主要指喜爱阅读和坚持阅读。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影响了中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学生解答语文题目尤其是主观题的能力,本质上是以阅读能力为前提,只要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该记住的也就记住了,需要理解的也能准确地理解,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分析、综合;最后或解答,或论述,都不是什么问题”[5]。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肢解”几篇文章能培养的,更不是题海战术能做到的,“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6]。
其次,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将影响中学生的未来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和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4]。
2.中学生高效阅读习惯的缺失,对中学生的写作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高效阅读习惯主要指高效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态度。
首先,高效阅读习惯的缺失影响了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1],否则,“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3]。
其次,高效阅读习惯的缺失影响了中学生智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工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产生这种现象,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4]。
三、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
虽然我们不太赞同著名学者胡适在其《中学国文教授》中说的“薄薄的教科书”是“为低能儿准备的”的观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提到的一种情况:“我们现行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多数失之浅,学生只要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基本阅读能力,阅读之后,便觉得‘一眼能望到底’。即使教师费尽心思,‘浅文深教’,学生听课仍然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7]。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现状往往是这样的:把一本“薄薄的教科书”“精耕细作”下去,然后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也就光荣地完成了,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几何,大家都没底且心虚得很!所以,我们能否转换一种思维,转变一种观念,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今日谆谆之教授,及无谓之讨论,十分之九,皆可省去也”(吕思勉语),把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引导,最终培养中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1.挑选、开发古今中外优秀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与其把学生当成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8]。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重要的是切实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钥匙。古今中外有着丰富的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有的只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有的只适用于有一定学识的人,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阅读文本,这就要挑选、开发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高效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1) 挑选阅读方法。挑选出那些能让学生活泼有趣进行阅读,且不断能感受到实实在在成就感的阅读方法,如循环朗读法、三遍朗读法、笔记阅读法、主题读书法、比较读书法、推测读书法、八面受敌读书法、异想天开读书法、视听读书法、自我讲授读书法、SQ3R读书法、30-3-30读书法、扫描式读书法、跳跃式读书法、出入读书法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中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
(2) 开发阅读方法。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阅读方法,往往有着宏大的理论体系,但其中有些理论不太适合学生学习而需要筛选,有些理论显得冗长烦琐需要整合,这就要结合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把相关理论转换成可操作的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如德国克里斯蒂安·格里宁所著的《超级快速阅读》和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两人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两本书都非常重视阅读速度、阅读专注度、阅读整体理解等阅读习惯的培养,但也都有其各自侧重的解决方案。《超级快速阅读》着重提高阅读速度来解决各种阅读问题,其快速阅读的方法比较容易开发,学生掌握那些方法也比较容易且训练后见效快,至于书中占比较大篇幅关于时间管理、系统复习等脱离了快速阅读范畴的论述,就可以不去管它。《如何阅读一本书》着力解决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的问题,综合性强,有很多让人豁然开朗的真知灼见,但有些阐述显得抽象烦冗,有些介绍又显得简单模糊,这就需要做好去粗取精、梳理的工作。
(3) 训练阅读方法。首选的训练材料当然是语文教材,教师提供阅读方法及其操作要领,然后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单篇课文或连续多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总是留恋过去那种“尸体解剖”式的独霸课堂的阅读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无效的。还要多组织学生去阅览室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览室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按照平时所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外,还需要提供各种文章体裁或一些个性色彩强的阅读方法及其操作要领,让学生各取所需,但最主要的时间是和学生一起安静地阅读、安静地做读书笔记。
2.以课内阅读为依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而“整本书”又以名著为首选。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的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9]另外,那些权威的报纸和艺术水准高的期刊对于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大有帮助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10]如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节选自名著或与名著有紧密联系,有一些课文与一些报刊的文本有相通之处,这样,通过教材课文来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报刊就有本可依、顺理成章了。
(1) 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第一,通过一篇课文导读整本名著。如初中语文版教材中只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也很难找到其他与《水浒传》关联的课文,但如果能结合好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及其人物,再以《水浒传》中的鲁提辖的故事及与鲁提辖有关人物的故事为线索,最后通过专题故事的方式就基本能引导学生把《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下来了。
第二,通过多篇课文导读整本名著。如初中语文版教材中有多篇课文与《三国演义》有关联,这些课文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空城计》和《观沧海》、八年级上册的《赤壁》、八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下册的《出师表》,通过这些课文接入《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内容,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而且可以指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汲取《三国演义》所包含的深广的智慧。
(2) 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第一,通过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新闻报纸。如初中语文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有新闻单元和通讯单元,可以通过这两个单元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权威的新闻报纸。首先要选择最新的报纸作为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指导学生对各类报纸中关于同一新闻报道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新闻阅读的方法技巧;最后要引导学生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报纸阅读习惯。第二,通过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期刊。如《读者》,其中文章的思想和艺术水准都比较高,且与初中语文版教材很多课文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大体教学操作可以从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话题进行教材课文与各期《读者》里面的文章进行连接互动。在这种连接互动教学中,教材中课文与期刊文章没有严格的主次之分,哪个文本好就可以重点阅读哪个文本,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文化文学环境中择优选取所需要阅读的文章,以此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期刊阅读习惯。
3.构建校本阅读课程,推动学生阅读
在人类优秀的书籍海洋中,不可能让学生把全部的书籍都在某个阶段阅读完,但有些书籍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而这些书籍又和教材课文没有多大联系或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难度大,这就可以通过构建校本阅读课程来引导学生完整且深入地阅读这些书籍。
(1) 构建单部著作的校本阅读课程。例如,通过构建单部著作的校本阅读课程引导中学生去阅读,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作用。其大体做法首先是编制有利于进行导读教学的校本教材;其次是采取指导思考、指导审美和组织活动等导读策略实施导读教学;最后是通过建立动态阅读档案、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 构建校本阅读微课程。如被称为中华思想渊源的先秦诸子著作,如果能引导学生阅读,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教材虽然也有一些节选自先秦诸子著作的课文,但是要由这些课文来连接阅读那些用文言文写作的道理深奥的先秦诸子著作就力有不逮了,这就要求创新导读技术和形式,利用“互联网+”构建先秦诸子著作校本阅读微课程。其大体做法是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首先师生一起开发先秦诸子著作的阅读微课,这些微课包含教师开发的阅读难点解决微课、阅读趣味发掘微课、阅读融会贯通微课和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开发的各种自导自演的微课;其次,让学生通过各种移动设备登录校园网云空间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先秦诸子著作微课程,并引导学生在“先秦诸子著作‘悦’读微信群”进行互动交流或在“先秦诸子著作‘悦’读微博朋友圈”晒读后感;最后根据学生对有关微课的点击量、观看时间,在微信群的活跃程度和在微博圈的微博撰写、评论质量来实施评价。
总之,不管你教哪门学科,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4]“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4]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首先,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切实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其次,各学科教师义不容辞,应当重视学生的阅读问题对自己学科的教与学的影响,大力协助语文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阅读。“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高明的阅读不断改变着人生。”[3]我们一起来努力,让学生在高效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中全面发展、不断进步,成就精彩的人生吧!
[参 考 文 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4-55,27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03,395,76,202.
[3] 万永祥.急功近利乃语文教育之最大敌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8上):26.
[4] 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1).
[5] 曾祥芹.全面阅读推广手册[G].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2,675.
[6] 贝克·哈吉斯.阅读致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49-150.
[7]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4.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4.
[9] 余秋雨.青年人的阅读[J].秘书工作,2012(9):19.
[10] 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J].人民教育,1981(1):1.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2-3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2012YQJK177)。
[作者简介]袁远辉(1980-),男,广东龙川人,中学一级教师,科研处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53-04
语文视角[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