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进

2016-07-02 01:24:2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三位一体模式

任 园 园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进

任 园 园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现实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脉络,实现区域间及区域内的有效对接,避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各“位”都发挥所长、协作共进,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位一体”模式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将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面实现基本平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通过国家、省、市、县和学校各个层级的努力,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联动,以及在农村地区实施的科、农、教相结合的路径等多重主体、多元路径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依据已有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依然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但区域均衡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大;第二,我国基础教育逐步走向均衡,但城乡之间的生均经费差距较大,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不同群体的入学方式存在差异;[1]第三,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乏差异性政策设计,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政策设计缺乏统整的层次性、逻辑性;第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路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和联动性,各个层面难以构成无缝对接的格局;第五,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政策设计与路径选择上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形成有效合力。[2]

基于此,需要尝试探索更适宜的发展模式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实施。学校(主体)、家庭(基础)和社会(保障)三位一体模式推进并形成有效合力,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三位一体”模式构建内涵解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1.“三位”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场所,应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丰富的环境。但因校际间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不健全等,使得学校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家庭是学生最愿意释放自我的港湾,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与强有力的家庭精神支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但许多家长用各种理由阻挡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不能从精神上关爱、支持孩子;将孩子完全撒手给学校,推卸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些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不能享有属于他们那个年龄孩子同等的幸福。社会是每个个体都必须依附其生长的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而教育又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发展的重要因子。社会对教育的贡献不容忽视,对学校发展的尊重、对学校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资助,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2.“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

1996年,美国爱波斯坦教授提出了家庭、学校、社区的重叠影响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家长参与的六种类型,并建立最有影响力的家—校—社三者结合的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3]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终身教育思潮、系统论[4]以及社会学理论等都是“三位一体”模式建构的理论发展基础。

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脉络,实现区域间及区域内的有效对接,避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各“位”都发挥所长、协作共进。

3.“三位”的地位、影响及参与方式

“三位一体”模式,需要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学校与社会加强互动,主动参与到学校中去:学校打破陈旧观念,增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全面合作意识;家庭和社会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学校要给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留下空间,加大资源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区域内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家长是学生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在“三位一体”模式中起着基础作用,为模式的运作提供基础力量;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是整个模式的主体,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等资源,加强校际间互助互利的合作,为学生开放更多的教育学习资源,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力量;社会在模式中起着保障作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社会资金等的投入扩充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来源,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安全保障和发展动力,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和谐、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机制

有效的机制运作,将以一定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之间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

1.家校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或者教师认为他们的职责仅仅是教好每堂课、保证学生的安全,而把学生的为人处事、人际交往能力、家庭作业完成程度等等问题推给家长,认为这些均属于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长们则认为他们把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处理好,剩下的都应该是学校的任务,孩子的其他能力都应该是在学校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学习不好、不懂礼貌、很多坏习惯等都是因为教师们的不尽职尽责导致的等等。而学校和家庭应当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共同努力的合作伙伴,应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各自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营造出和谐、互助的氛围,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家、校、社紧密联系,循序渐进

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意识淡薄,不利于“三位一体”模式的推进。家长多以参加家长会或者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秀或表现不好等特殊原因被“邀请”到学校这些简单的家校合作方式参与教育;学生也多以做义工、志愿者等常见的已被学生不感兴趣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社会大多以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场地等简易方式与学校进行合作等。“三位一体”模式中的家、校、社应该是紧密联系,有着较强的合作意识,明确三方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地推进具有创新性、超越性的合作方式,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3.求知有基础,和谐有保障

“三位一体”模式的实施能够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并不等同于就能保证义务教育的资源、资金、师资、结果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均衡。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分层级逐步达到高位均衡的,但由于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具特色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使得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一刀切”使所有的发展都是一样的,并非排斥特色学校的发展。笔者不认同义务教育均衡化可以达到教育结果的均衡,“三位一体”模式的推进旨在准确定位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唤醒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求知有基础,使得教育公平、社会和谐有保障。

三、“三位一体”模式保障机制的有效实施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来支撑其有效运行。

1.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提供质量保障

模式构建的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符合实际,需要一个评价的过程,然而评价离不开评价指标。可依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特点,按照可操作性、导向性、代表性、稳定性,制定初步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的指标体系(如表1),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责分工,从而缩小教育差距,更好地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然,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指标体系,确保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全力配合,提高质量。

表1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指标体系

2.加强监督和管理,提供动力保障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加强立法保障、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为“三位一体”模式的推进指明正确的方向和提供运行中的有效保障。教育不是孤立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国家的教育,有了有效的保障,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

3.加大投入,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保障

政府加大财政资金对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投入,以及社会加大力度对其资助等,都能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校际间差距缩小、学校内部设备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进而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更好地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家庭力量的加大投入和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条件保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又相互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位一体”模式推进的最高、最有效的形式。

[参 考 文 献]

[1] 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5):22-30.

[2] 张绍荣,朱德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经济,2015(1):18-22.

[3] 胡洪伟,刘明.基础教育的学习化理念:美国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1(7):11-14.

[4] 许威.“三位一体”社区教育实践模式的建构:以哈尔滨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880113)。

[作者简介]任园园(199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19-03

教改论坛[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05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三位一体模式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9:25:44
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6:16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做到“三位一体”
教育(2016年41期)2016-11-15 19:12:32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8:15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9:34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