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应用途径分析

2016-07-02 01:24:2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课应用在线教育传统教学

倪 俊 杰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微课应用途径分析

倪 俊 杰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摘要]微课的应用途经可分为线上应用和线下应用。线上应用是将微课视频及相关配套资源上传至某网络平台,能够被多人共享,能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并能获得学生互动性反馈;线下应用指不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播放微课视频的方式。随着微课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微课制作方法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有方式。微课形式将多元化,微课应用将规范化,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愈发重要,传统教学必将与在线教学融合。

[关键词]微课;微课应用;传统教学;在线教育

在中小学各学科领域,微课研究方兴未艾,各学科教师对它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微课的研究和应用正处于上升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制作方法上,他们期待能够更好地应用微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

一、微课应用的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可以初步总结微课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小、单一知识点);时间短(一般在10 min以内);支持在线播放的视频。可是仅符合以上三点要求的微课还不能被有效地应用,我们对比国内影响较大的微课比赛中提交素材的要求(见表1)。

表1 国内主要微课比赛的素材要求

可以发现,这些比赛对微课的要求不仅是提交视频文件,还需要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答案)、任务单、思维导图、测试卷等资源。一个“完整微课”需要包含一系列的学习资源,内容也呈系列化、系统化、整体化。这些成体系的微课资源的建立,非常符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的学习元结构模型,每一个“完整微课”的资源就构成了一个学习元微课(见图1),多个、连续的学习元微课就能实现支持个性化、连续性学习的微课平台。[2-3]以上也进一步印证了王竹立教授的观点:微课最终将会走向网络,与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有效结合起来。[4]

图1 学习元微课的组成元素

图2 微课线上和线下应用途径

二、微课应用途径分析

随着微课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微课制作方法被一线教师所接受[5],加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联盟协会的大力推进。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制作微课视频,都在不约而同地思考如何发挥微课的巨大价值。微课应用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向前迈进。微课如众星捧月般获得重点关注,其应用的途径也以多元化的形态发展。目前来说,微课应用的途径可分为线下应用和线上应用(见图2)。线下应用指不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播放微课视频的方式,线上应用是将微课视频及相关配套资源上传至某网络平台,能够被多人共享,能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并能获得学习反馈的互动型方式。

1.微课的线下应用

有些关于微课的研究理论,直接将微课的属性定义为“在线视频”,这样的定义有些过于绝对和狭窄。微课的属性首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然后才是能够支持在线播放的视频。并不一定要求微课只能在网络上播放,微课既然是教学资源,也能够像课件、习题、教案等其他教学资源一样,被教师用于线下的课堂教学或教学研讨。其实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当初也是作为负责教学资源评比的工作人员时,发现教师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非常可惜。于是,产生了让教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本质还是教学资源,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作用。王竹立教授也认为“微课不大可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可以被传统课堂所利用。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微视频辅助教学。”观察近几年的教研活动,可以发现很多组织者已经将微课作为教学研讨的内容,有些还通过组织微课比赛的形式来代替耗时耗力的课堂教学比赛。

不得不说,即使微课的线下应用有其需求所在,但其比重还是相对较少。微课的更大价值还是与网络结合,以网络课程的形式被学习者共享。

2.微课的线上应用

线上应用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根据网络平台主管者的不同,线上应用分为单位统筹、商业运作和教师自营三种类型。

(1) 单位统筹的途径。单位统筹的方式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联盟协会为主(见表2)。微课概念一经提出,从教育部到全国各地都不遗余力地举办各类微课征集大赛或创建微课学习平台。征集对象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也有高校学生参与。

表2 单位统筹的微课平台举例

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以上三种类型的微课应用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教育行政部门往往通过行政命令(红头文件)的形式,号召下属单位、学校、教师参加相关微课(程)开发活动。如浙江微课网是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承办,该网站举行了浙江省高校微课征集与定制开发、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开发、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德育微课程等活动(赛事)。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教师参与,经过审核公布了大量的优质微课作品。也有一些教育部门通过遴选本地区的部分名师直接定制开发来保证微课程的质量,如嘉善空中课堂是聘请相关学科名师来承担,一册书的微课由5~6名教师负责开发。有的学校则会聘请本校名师或由每个教研组分摊本学科微课开发任务来制作微课,海宁一中微课堂就是由该校教师自主开发的。相比前两者而言,联盟协会的组织形式会更加开放,涉及面也更广。如中国微课大赛已经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华师慕课中心已经举办了三届全国“翻转课堂”系列微视频大奖赛。这些联盟协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群众基础,组织的比赛号召力很强,往往能吸引众多教师参与。

由单位组织的微课程开发活动(赛事)能够与一线教师直接联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还有内容审核机制和奖励制度(浙江微课网和嘉善空中课堂的每个微课有400元以上的报酬,华师慕课中心的比赛更是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5万元、三等奖1 万元),充分保证了教师的参与度和执行力。

(2) 商业运作的途径。教育市场的大蛋糕一直颇受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在线教育的盛行似乎已经打破了投资者与学校的围墙壁垒。既然商人无法直接进入学校内部,那就把学校内的教师请出来,通过包装、营销、推广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消费。如微课网、91淘课网等公司就直接邀请各学科名师,定制开发优质微课资源,然后上传至网站供学生选择。这些微课程资源犹如超市商品一样,被包装成各种形式的套餐(如一个知识点、一本书、全年套餐等),以不同的价格在网上售卖。这些资源为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溢,也为这些名师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正是看到了在线教育的巨大市场,依托互联网的宣传和授课平台优势,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独立教师或创业教师,他们敢于从传统的模式中独立出来,开启了个人或小众的独立发展模式。如由范士闯老师领衔创立的学通教育就是显著代表。笔者发现有部分微课兼职QQ群以每分钟近20元的价格吸引教师制作微课,这也说明了微课市场实在巨大,非常有诱惑力。

微课商业运作的模式正在形成一条成熟的市场产业链,学生是数量巨大且能迭代生成的需求方,教师是优质产品的供应方,投资者则建立消费和服务平台。

(3) 教师自营的途径。虽然说由单位统筹的方式涉及面很广,商业运作的方式诱惑力更强,但相比全体教师而言,能承建微课程项目和能被邀请的毕竟还是少数。微课是没有门槛的,是大众的,很多教师也在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在研究微课,应用微课。没有资金和技术搭建大而全的网络平台,他们选择自建自营的方式应用微课。根据应用载体的不同,教师自营的选择途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习平台型。如K12慕课、老师走起网等,该类型支持教师自主上传微课程资源平台,这种平台拥有完备的教学平台,不仅支持上传微课视频、课件、练习等资源,还有详细的过程监控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二是视频网站型。如腾讯视频、优酷网等,该类型支持用户上传微课视频和相关简介,如范士闯的很多微课就上传至优酷网。视频网站的优势是其稳定的播放速度和传播方便,缺点是无法上传其他配套资源及无法进行过程监控。三是个人空间型,如教师博客、班级QQ群、微信公众号等,该类型的应用功能无法和专业平台相比,而且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没有太多时间维护和管理,往往会选择此类轻量级的应用。他们把这些空间看作教学的自留地,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方便其与学生互动交流。其中也不乏优秀者,由海宁中学孙月飞老师领衔创建的“海宁中学地理组”公众号,凭借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坚持努力,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粉丝,由该组共同制作的《诗话地理》微课程,将地理知识与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在网络掀起了一阵“海中地理”的旋风,赢得了全国各地师生的赞誉。

与前两种应用相比,教师自营的方式基本不需要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最终会将自己的教学与互联网教育、移动教育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也将会有更多“草根名师”涌现出来。

综合分析微课线上应用的三种途径,可以用“厨师—老板—顾客”的供需关系来比较(见图3)。微课好比一道菜品,教师是制作微课的厨师,学生是消费微课的顾客,而中间的平台创建者就是老板,分别是教育单位、商业公司、教师团队。由于三种创建者的目的不同,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也构成了三条不同的产业链。教育单位的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微课都是免费给学生用的,但会给教师一定的行政奖励或报酬;商业公司的目的是实现盈利和市场占用,微课是收费的,也给教师一定的报酬;教师团队的目的大多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服务所教学生,微课也是免费的,教师大多也是自愿的,没有报酬。应该说,三条产业链各有不同,但都能形成有效供需闭环,是有生命力的。

三、微课应用的启示

1.微课应用将规范化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正在推出基于在线平台的大学先修课程,该课程名为:MOOCAP,意为“MOOC(慕课)”和“CAP(大学先修课程)”的组合。MOOCAP将与清华招生的培养环节和自主招生相衔接。优秀者在录取时有优惠政策,录取者在进入大学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无独有偶,MIT公布了一个试点项目,让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能通过edX 在线学习,表现优秀者(免试)可以在学校里再学习一个学期,获得MIT 硕士学位,也就是微硕士(MicroMaster’s)。这些变化也预示着微课(慕课)的作用已经被认可,其应用方式也将更加规范。

2.微课形式将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微课的形式将不局限于视频文件的播放和反复学习。微课将与计算机编程、动画技术、视频技术结合起来,视频也能成为互动交流的载体。如由洋葱数学推出的趣味性互动式的微课视频就非常受人喜爱,麦学习推出的微信作业本中就包含了以微课视频作为题目内容的视频题,学生在观看简短的视频动画后再答题。我们可以期待微课视频也能增强现实,以3D多维的形式展现出来。

3.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愈发重要

微课的发展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出了巨大挑战。从学习微课相关理论,到制作微课,再到微课的应用,都要求教师具备网络学习能力、多媒体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应用能力。这也与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工程密切相关。新时代的教师已经无法躲避这场挑战,教师应该主动出击,趁早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技能。

4.传统教学必将与在线教育融合

笔者也认同王竹立教授的观点:微课的应用不大可能改变传统教学。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传统教学有其稳步推进、体系化学习的优势,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有其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绝对公平的特点,两者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可以寻求有效融合,将各自的优势利用起来,形成一股“1+1>2”的强风。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移动设备、手机可以毫无阻拦地带进学校,走入课堂。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教”与“学”将成为今后的主流。

[参 考 文 献]

[1]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2]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3]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100-110.

[4] 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EB/OL].[2015-05-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19vnb.html.

[5] 倪俊杰.“微”中也有“戏”:通过问题预设创建信息技术的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94-96.

[6] 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2-17

[作者简介]倪俊杰(1987-),男,浙江兰溪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39-04

教学新论[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0

猜你喜欢
微课应用在线教育传统教学
E学习环境下高中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50
微课:数学教学新途径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3:38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8:21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6:12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6:02:07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41:16
应用微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5: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