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星 曹文婷 肖 桦
高等院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探析
□樊文星曹文婷肖桦
【摘要】高等院校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细胞,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三方面来探讨高等院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以期为高等院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考核;提高对策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本科生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基。正所谓“一流大学抓本科”,而能否建设成为“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大学课堂的有效性。如果一个大学生本科没有学好,意味着“基础”没有打好,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生阶段也很难学懂、学精。因此,高等院校应做到立足本科,优化课堂,提高质量,把提高课堂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线。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怨天尤人责怪专业不好。事实上不是专业设置出现问题,而是教育内容出了“错”。一些高校由于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严重。高校需要对现有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及时更新,确保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时代感和应用价值,而不是盲目调整专业名词或“跟风”开设新专业。
教师应加强对课程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关注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动向,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结合,不让大学课堂变成学生脑海里的“空中楼阁”。只有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课堂上单位学时的“含金量”。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阅读相关书籍,搜集大量专业素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地认识所学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其专业视野。高等院校应更新课程设置,应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按照“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拓宽基础、优化素质、增强能力”的教学改革新形式,权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数,用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削枝强干,合理搭配,重新整合,将各有关课程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个人诉求的表达。学习促进型教学方法认为,教学不是知识信息从一个容器(教师)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库中倾泻而来的知识或智慧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应该注重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互动式的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双向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评估自身的教学效果,及时诊断自身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需求。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应坚决摒弃。相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应更多地被采纳和尝试。
基于当前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将枯燥生硬的知识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过程或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其对知识理论的印象。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引入开放教育资源,科学合理使用课件(PPT)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育精品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考试为标准,在评价学生时,看重其试卷上答题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看重其对所学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应重视过程性教学,所谓“过程性教学”是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其探索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加重平时考核的力度。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比重。教师应依据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等采用多形式平时考核,将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实践操作、课程论文、读书报告、随堂测验、期中考试等纳入平时考核内容。
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因此,在考核评估过程中,要加大学生的能力考核部分。要明确成绩和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的学生成绩优异,但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或者心理脆弱,无法承受挫折和磨难。有的学生成绩普通,但思想活跃,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正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应过分溺爱、姑息迁就,对成绩普通的学生不应冷眼相对、嗤之以鼻。成绩作为一个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评价立体生动的个人能力。因此,在考核评价过程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是考核的基本目标,应把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作为考核的终极目标。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创新源头的高校而言,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促进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变革的融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前三年教学方式呆板、内容陈旧,课堂成为抹杀创造力的流水线;第四年则纯属放养,毕业设计纸上谈兵,专业实习走马观花。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高等院校必须对如此深刻的结构化矛盾进行深刻反思。无论如何改革创新,高等教育都要明确大学课堂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提高大学课堂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才能实现“双一流大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筱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宁夏工学院学报, 1997,(S1):127-129.
[2]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 (8):62-66.
[3]徐承瑶.特色课程:英语阅读“过程性评价”[J].新课程(综合版), 2014,(10):23-24.
(编辑:秦俊嫄)
作者简介:樊文星,医学博士,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肾脏病学、教学管理;曹文婷,金融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和经济管理;肖桦,主任医师,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主任。研究方向:肾脏病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05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特殊支持计划项目”、2015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教研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5-JY-Y-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