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 白玛曲珍 次仁桑珠
国内外三语教育研究对西藏三语教育研究的启示
◆边巴白玛曲珍次仁桑珠
本文综述和归纳国内外已有三语教育的研究成果,认识其研究的内容、方法,发掘有价值的观点,进而指出西藏三语教育研究有待改善的地方和适合本地区三语教育研究的总体方向,从而为西藏自治区的三语教育研究和对本地区制定正确、切实可行的语言规划与教育规划提供参考。
国内外;三语教育研究;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各主要中学先后开设了英语课,同时各小学也逐渐增设了英语课程。与此同时西藏各高校把英语作为了大学必修课程,自此西藏形成了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初步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西藏的三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藏、汉、英三语教育也成为了本地区特有的三语教育模式。但不无遗憾的是,基于本地区藏、汉、英三语教育特有模式的相关研究极其匮乏,无法指导和引领正在火热开展的三语教育。仅有的研究存在针对性不强,抓不住西藏三语教育的特殊性,理论深度不够,难于指导教学实践等较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国外对三语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三语教育研究是在已经比较成熟的二语教育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而后慢慢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近年来,国外三语教育研究主要以移民为研究对象,三语教育这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外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语与三语不同点研究(Klein,1995;Cenoz,2001,2006);(2)三语间正负作用和相互影响研究(Selinker& Baumgartner-Cohen,1995;Dewaele,1998;Williams& Hammarberg,1998;Fuller,1999;Hufeisen,2000;Cenoz,2001;Kemp,2001;Hammarberg,2003;Tremblay,2006;DeAnglis,2007;Leung,2009);(3)从语用角度讨论三语语用产生与语用意识研究(Jessner,2000;Jordá2005)。国际学术界对三语教育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从1999年至今,国外已经召开了六届三语及多语国际研讨会,分别对语音、语法、词汇、语用意识、语用迁移、语码转换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在三语习得与元语言意识发展研究、语际迁移、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对三语习得影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样化的研究标志着三语教育研究在国外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逐步脱离二语教育研究的影响,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研究新兴学科。
国内的三语教育最早开始于内蒙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三语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空前的普及,针对三语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宏观来看,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三语问题,包括:(1)关于三语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相关研究(太扎姆,2008;史民英和肖诚,2009);(2)关于三语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崔占玲和张积家,2009;刘全国,2011;李倩,2011;李丽娟和陈华杰,2011);(3)关于三语课堂志的研究(冯坤,2011);(4)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史民英和邢爱青,2011)。从微观层面来看,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三语问题:(1)语码转换方面的研究(刘全国,2005;王慧和孔令翠,2009);(2)语用迁移方面的研究和英语作为第三语言的三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中发生的语言迁移(李玮和杨晓峰,2005;陈丽,2008;夏木斯妮·尼亚,2009;陈锋和邱宇蕾,2013;李志明,2013;高丹,2014);(3)元语言意识的研究(曾丽,2012);(4)从词汇、语音方面对三语教学的研究(刘明,2006;尼玛布赤,2011;白玛曲珍,2014)。
国内三语教育研究者从不同专业角度研究,逐渐探索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三语教育理论,也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三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现有的研究为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更加先进的三语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情况各异,三语所指不同,文化相差巨大使得现有三语研究成果无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时细究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内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三语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研究数量较少,目前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研究中缺乏对各学龄段三语教育的纵向整体研究。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学和语言学层面,而从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本身的研究少之又少。如何在不同民族不同三语教育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视角、方法和优秀成果将理论研究和基础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成为今后我国三语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内针对藏族学生三语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可基本归纳到教育学和语言学两方面:其中教育学领域研究主要涉及了西藏三语教育的现状分析(袁利,2009;牛娟,2012;屈武钢,2012;黄信,2013;王丽娜,2014)和三语课堂志(冯坤,2011)与三语课堂文化构建(刘全国和何旭明,2012);语言学领域主要涉及三语习得特点和语言迁移(杨艳华,2007;尹辉,2013;刘晓艳,2014;)、学习因素与语言立场(李志明,2009;叶小军,2013)和词汇、语音与语码转换(徐鹰,2009;尼玛布赤,2011;白玛曲珍,2014)。针对藏族学生三语教育的研究存在一般性的事实归纳及现象描述较多,而立足于本地区文化背景和教育发展客观实际的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实证研究的成果极少。
现有的西藏三语教育研究零散而不系统,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近年来西藏的三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针对本地区三语教育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致使三语教育政策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对西藏三语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语言学理论和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上,事实的归纳总结和各种三语教育现象的描述较多,立足于西藏特有的藏、汉、英三语教育的基础研究极少。通俗讲,对我们经常所说的因材施教中的材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对教授对象的三语能力、三语行为、语言态度的现状和变迁了解不全。硬性执行基于上世纪末情况制定的三语教育政策,三语教学效率较低。有关部门对于本地区实行三语教育的客观基础、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特殊地区的三语教育方向都非常模糊。借鉴国内外三语教育研究的经验,西藏三语教育研究应紧紧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强三语教育研究的针对性
国内外二语与三语不同点研究、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及相互作用研究、从语用角度讨论三语语用产生与语用意识的研究给西藏的三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意义。但实际上国外三语研究对象所使用的三个语言都为类型比较接近的西欧语,这与语言相差巨大的藏、汉、英三语有质的差别;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有80多种,大体分属5个语系,不同语族,三语教育所指三语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因此西藏三语教育的研究必须在借鉴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结合西藏特有的藏、汉、英三语教育,探寻一条适合本地区三语教育研究的路子。以此为基础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提高学藏族学生的三语水平。
(二)加强纵向实证研究,扩大研究范围
现有西藏三语教育研究基本为一般性的事实归纳及现象描述。针对西藏各大、中、小学生群体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对各学龄阶段三语教育的纵向整体研究,而立足于本地区文化背景和教育发展客观实际所进行的宏观层面的三语教育基础研究极少。比较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还缺少全面的系统的实证材料。教育决策部门对于本地区实行藏、汉、英三语教育的客观基础、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三语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非常模糊。因此,国内外已有研究对实行了20余年三语教育后的西藏各学龄段学生的三语能力、三语行为、语言态度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本地区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语言规划和教育规划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三)丰富研究角度,改进研究方法
对西藏三语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语言学理论和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上,而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不深入,没有针对性,只是归纳和总结三语习得的特点和语言迁移现象,或者浅谈西藏三语课堂所存问题和现象,无法对西藏三语教育的教学实践进行实际指导。而针对藏、汉、英三语教育背景,从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西藏学生三语语言使用情况本身的基础研究少之又少。而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分析西藏大、中、小学生三语使用现状和变迁,包括掌握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三语的频度和广度,使用范围和场合,语言态度以及其深层影响因素如居住环境,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变项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国家和学校有关部门了解藏族学生的三语使用总体情况会有所帮助,也能为教学单位在三语课程的设置上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语言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有助于了解西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为教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1]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雷蕾.《三语或多语习得》述评[J].现代外语,2010(5).
[3]韩曙花,刘永兵.西方三语习得研究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12(6).
[4]袁庆玲.三语习得国内外研究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6).
[5]曾丽,李力.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6]曾丽.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缘起与进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
[7]曾丽.国外“三语习得”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
[8]张武江,张卓.三语习得研究概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7).
[9]Cenoz J,Hufeisen B,Jessner.U.The Multilingual Lexicon[M].Netherlands:Dordrecht,2003
[10]Hammarberg,B.&William,S.Language Switches Model L3 Production:Implications for a polyglot speaking model[J].Applied Linguistics,1998(3).
[11] Hufeissen,Britta&Nicole,Marx(eds).L-3 Bibliograph[Z]//LanguageResourcesCenter. TechnicalUniversityofDarmstadt.(unpublished). Darmstadt:Germany,2004.
[12]Jorda MPS.Third Language Learners-Pragmatic Production and Awareness[M].Gleven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5.
[13]Li,W.2000.Dimensions of bilingualism[A].In W.Li (ed.).TheBilingualismReader[C].London:Routledge,3-25.
[14]Marx,Nicole&Hufeisen,Britta(eds).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ThirdLanguage Acquisition: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M]. 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1.
[15]Susan,M.Gass&Larry,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IntroductoryCourse(2nd Edition)[M].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Mahwah,New Jersey,2001.
[16]Williams S,Hammarberg B.L1and L2 influence in L3 production:Implications for a polycot speaking model[J].Applied Linguistics,1998.
※2015年度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三语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sk2015-10;2015年度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三语教育背景下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QC2015-07;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藏语语境下英语听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ZJC74000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