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山东淄博 256400)
◎教学研究◎
构建网络教研“五次备课”新模式
■崔佃金
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研方式。教师在电子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多轮次、立体化的备课与集体备课,最终形成既符合教学标准和班级学情,又具有教师风格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资源。网络教研打破了时间、空间、年级、学科的限制,是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教研方式。教师围绕教学设计在网上展开讨论和互动,产生心灵碰撞,形成集体智慧,极大地扩展了教师交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是有效应对新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方式。本文以桓台一中网络教研的发起与实施为例,论述网络教研的实施、规范、监管等问题。
教师的传统备课是把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书写在备课本上。每天忙于撰写备课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细节。第二轮教学同样忙于备课本的书写,改动的少,照抄的多,很多老师每年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表面看,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备课本书写越来越漂亮。实际上,备课本成为虚设的教师负担。有些例题、练习、检测、实例多年一贯制;有些活动、互动成为写到纸上的应景制作,课堂教学并不开展。这些因素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甚至出现倒退。
传统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人员之间,针对教案、教学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要求做到“五定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检测、统一作业。分层走班教学、选修走班教学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开设,导致即使同学科、同教研组的教师,教学内容也不相同;办公室不同,集体备课有时无法开展,更是谈不上高效备课。
由于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有较高的威望,其他教师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备课中的研讨变成了权威的独角戏,集体备课名存实亡,缺乏互动和研究。集体备课变成了组长主持下的“集体统一”。缺乏对学情的研究,不能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也缺乏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深入学习和交流。
传统教研活动局限于对某节课具体教学行为的剖析,缺乏对课程理念的追溯,缺乏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反思、处方改进与行为跟进,缺乏跨学科、年级、时空的沟通与交流,缺乏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授课时数、授课内容、师生关系的变化,传统备课与教研很难适应这些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行网络教研,有效解决传统备课的局限性,实现备课的“精细”与“高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与可持续。
网络教研必须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和电子备课,并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有效进行。伴随新课程改革,2008年初,学校建立了“桓台一中教育教学网络工作室”,初步尝试开展教师电子备课和网络教研。2009年,进一步优化调整了平台的样式、功能和结构,满足了学校文件通知发布、资源发布共享、教学设计和反思等需求。为了适应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2014年学校新上蠡风办公平台,实现了办公管理、教学备课、集体备课、学业分析、教师档案、学籍管理、校本资源库等功能的数字化。我校教师都在蠡风平台上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用于上传教案、PPT、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在集体备课栏目上传用于讨论和交流的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源。在校本资源库积累优秀教学资源。教师在个人计算机设立“本地教学资源库”,用于积累个性化教育教学资源。截至2015年底,我校“校本资源库”积累教学资源300GB,优课432节;教师本地教学资源库积累文件100多万个,总容量1900GB。为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积累了资源,搭建了平台。
网络教研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资源,用于电子备课和沟通交流。为此,学校定制了中学学科网、中华资源库和两个知网账号,定制了试卷编辑系统和考试数据分析系统,定制了人教社理化生实验视频资源等。
为了实现各科电子备课,学校平台安装了专用浏览器,支持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设计公式编辑的要求,支持word在线编辑。推荐了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化学结构式编辑器、理化生实验编辑器,支持教师电子备课中对几何图形、化学结构式、理化生实验装置的编辑要求。
网络教研需要统一学校平台栏目设置、个人工作室专题设置、文件命名格式。学校制定了《桓台一中关于电子备课和网络教研的实施意见》,学校平台设立“学校理念、教学资源、网络教研、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学习交流、学生园地”等栏目。教师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资源在个人工作室按学期呈现,个人工作室设立“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高三下”等专题。文件命名统一格式为“册+章+节+课题+类别+课时”。例如:必修1.2.3下载效率的提高教案(第二课时),用来表示《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下载效率的提高”的第二课时教案。
网络教研需要对教学设计的形式、内容作出统一要求。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含课堂引入、教师讲解、学生活动、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课件、微课程、相关资源等。一节课上完,教师要在教案后以评论的方式写出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达成、课堂生成问题等方面的简要反思;写出改进设想,对教案进一步修改,记录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情况。
在《桓台一中关于实施电子备课及网络教研的监管和评价办法》中,设立了监管处室,规定了教师工作室的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记分办法,每学期进行四次集中检查,每周进行各个层面的自查和抽查,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检查不用收集检查材料,不用通知,可随时进行;检查的速度也比以往常规检查快了许多。
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全校师生面前。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的过程。这种无声、无分数的职业道德层面上的评价有时胜过集中检查。
网络教研下的备课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式的备课,提高了备课质量。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五次备课”新模式。教师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工备课、集体备课、个性主备、课中备课、教后再备。
第一,分工备课,形成初步教学设计。学期初,结合备课组教学计划的制定,将整学期的备课分解到每个由2-3名教师组成的协作组,协作组实行新老搭配。协作组提前一周完成规定内容的教学案、PPT和微课程的制作,在学校平台集体备课栏目发布。备课组成员及时给予关注和研究,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网上适时互动。
第二,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共享教案。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协作组主备人作为中心发言人,讲解教学案的编写思路,展示课件和微课程的效果。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展开集中研讨。集体备课结束后,协作组结合大家研讨及平时即时点评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教案或教学案、调整课件和微课程的展示效果,形成统一的共享教案和课件。将教案作为主件、课件及微课程作为附件,再次发送到网络平台上,并勾选“上传校本资源库”。备课组成员下载后,进行个性化设计。
第三,个性主课,形成个性化的实用教案。每个成员认真研究“共享教案”,吸取集体备课时讨论的精华,结合教师个性、风格及班级学情,对教案加以修改,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施方案,并发布到自己的工作室中,供大家参考、讨论。教师的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是全校教师共享的资源。其他教师可以在浏览借鉴教案时利用平台中的回复功能进行交流,把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思考都写下来,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既是对集体备课的继承,又有利于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积淀”和“创新”。
第四,课中备课,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前备课不可能把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事先备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自组织能力,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多个班的教师,每节课上完后都要调整教案和课件,以适应不同班级的特点。这也是课中备课的重要内容。
第五,教后再备,反思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生成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教后反思。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继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形成网络电子备课由“资源化”到“个性化”的完美转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学感受、课堂生成的问题,都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教学后记”栏目不一定堂堂写,但要及时把反思与感受写出来。
教师通过五次备课,得到了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每位教师都有机会为大家主讲,展示自我。这有助于教师不断对自我的教育能力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挑战自我固有的教育观念,进而获得有效的教育策略,共同建构更加合理的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实践知识,为教师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有助于发挥教研组团队的集体智慧。
网络教研扩展了教师交流互动的时空,打破了时间、空间、年级和学科的限制,讨论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对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育技术、课堂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教研的开放性,师师、生生、师生交流的多重交互性、迅速及时性等特点都是其应该得到大力提倡的原因。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发起学科教研互动讨论等活动,通过课件、微课程和电子教案的使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跨学科的交流使理科的课堂有了文艺味,课堂引入了音乐、诗歌、图画,课堂总结中的思维导图美观大气;文科的课堂有了理性的思考,《米勒斯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美并不仅仅因为断臂,语文老师在教学PPT中给维纳斯安装的胳膊肯定不美,最伟大的残缺美是“剖腹产”,因为母亲的剖腹给予了婴儿伟大的生命……
网络教研成为思想沟通的好载体。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和体会,提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全校老师毫无保留地展开思想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指导,教育信念的认识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年轻的孔老师在网络教研中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上画的不同风格的《大气逆辐射图》,一位数学老师指点她“别人集邮,咱集图”。从此,孔老师鼓励学生在地理课上画出各种风格的地理图形,并加以收集。一年下来竟大有收获。
网络教研成为工作的好帮手。教师的教案、课件、学案都公开发布到网上,教师可随时观看任意教师的备课资源,实现了广泛互动、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实行电子备课后,更方便教师制作课件、微课程,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教师第二轮备课可结合教学实际和网络资源,在广泛吸取外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三轮让老师们潜心突出个性,形成富有个性特色、实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在我校,每位教师手头都有一套完整的、不断完善的教案、课件和微课程资源。我校首次组织参加第13届中小学NOC全国微课程评优,高中入选决赛的95项,就有我校的13项。2015年暑假,其中的12名教师赴江西南昌参加决赛,竟全部获奖,5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好途径。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与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室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体会,记录生活感悟、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为网络教研提供素材,为教育教学积累经验。在写评论和论坛发帖、回帖的过程中,老师们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在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学习反思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网络教研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15人获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一、二等奖,6人获山东省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2人获山东省微课程大赛一等奖;1人获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17节推荐参加全市晒课的“优课”全部获评“市级优课”,1节获评国家级优课。网络教研推动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体优化,骨干教师、淄博名师、齐鲁名师和特级教师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学校有3人次获评全国优质课一等奖,16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特级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现有淄博名师(人选)5人,齐鲁名师(人选)3人,成为全省三届齐鲁名师都有人选的两所学校之一。
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从适应小农经济的私塾,到对应大工业革命时代的班级授课制,再到今天数字时代催生的“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备课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必定更加依赖于网络,更加体现数字化等时代特点,内容、形式、重点和参与主题等方面定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开始,新课程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将学生核心素养分解到每个学科,形成了各个学科的基本素养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教研的内容架构上有所调整。一是要形成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教案、课件、微课程等教学资源;二是要在交流研讨中侧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策略、方法等;三是教师要尽快将教学理念转变到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来。
新课程不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这给教师整合三年教材,实现教学三年一体化规划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教学的知识顺序、教学的有效衔接、学期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今后网络教研的第二个重点。
2017年入学的学生开始执行山东省新高考方案。与此对应的新课程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一是适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必修,二是适合学生选考的选修一,三是适合学生该学科继续深造的选修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面临三个不同层次。学生会考与选考科目的多种选择与组合,预示着今后的网络教研在组织形式上要发生重大变化,同年级教研组教师将至少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备课组,形成至少三种层次的教案、课件和微课程。这在传统集体备课下很难完成,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翻转课堂、一对一学习、网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网络教研的形式和主体也必将发生很大改变,一定会由原来只有教师参与,变为师生共同进行。每节课的教学时限也从课堂教学45分钟,拓展到课前的学生自学、课中的学生展示汇报及教师答疑、课后的网络深化学习。这三个不同学习环节都需要开展网络教研,都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未来的网络教研平台也会和学生学习平台加以整合,变成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
可以设想,随着教育教学开放程度的增加,未来的网络教研不会只局限于一所学校,交流研讨的范围会更加广泛,可能会是超越校界、县界、市界、省界、国界的教师一起交流,甚至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会参与其中。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山东淄博256400)
(责任编辑:孙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