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茂林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做到公关“即时性”
——以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处理为例
罗茂林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2015年12月30日,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事故调查报告公布。回顾整起事故,此次事故中官方迅速有力的反应受到了公众的好评,后续网络媒体也没有出现过多指责政府的言论,网络言论总体支持政府,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本文以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结合过去同类事故,探讨危机公关活动中“即时”原则的应用,并探讨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面对灾难性危机公关活动,如何更好地使用“即时”性原则。
关键词:灾难性事件;危机公关;即时原则
作为危机公关的重要原则之一,“即时性”一直被当作个人或组织应对和处理危机是否得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地,处理舆情危机首先应该了解其中关键的几个处理节点:爆发、升华、延续。
网络背景下,由社会热点事件引起的舆情具有来势凶猛、极不稳定(易发生舆情的分化,出现衍生舆情)、持续时间短等三个显著特点。
百度指数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截至6月20日,全网搜索量由峰值402,562次的下降到了11,015。舆论得以迅速消解。
归根到底,危机事件除了带来已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外,还有随后形成的舆论,这才是危机公关主体需要面对的。在互联网时代,李良荣教授指出:传统意义的“24小时原则”已经被大大缩短为2~3小时。能否把握住事故发生以及舆论聚合的最初几个小时,对组织能否成功完成危机公关至关重要。一旦控制不好,不但会在一开始失去话语权而处境被动,还容易受到更多“衍生”舆论的困扰。因此,处理危机公关时“即时性”尤为重要。
即时性包括“迅速了解情况 、迅速找出事实真相、迅速召开记者发布会”等几个原则。有人甚至认为,事发后的“24小时内发布消息很关键,因为人们的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动摇”。运用这一原则应对一般性危机公关是清楚明了的。然而面对重大灾难性危机公关,却不能简单而论。
首先,灾难的突发性会导致组织第一时间难以掌握信息。重大突发灾难其本身不但超乎公众想象,往往也超过组织自身的想象。且由于事发地点、传播技术等的问题,组织第一时间内能掌握到的信息不一定比公众多,如此次沉船事故就是在事发2小时后才被轮船公司发现。而当政府了解此事时,已是事发3小时后。这与下游渔民救起幸存者了解到沉船的时间差不多。可见,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官方很难第一时间“即时”发布权威消息。
其次,灾难事件原因复杂,调查困难,耗时长。重大灾难产生的原因大多是错综复杂的。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使得短时间内掌握明晰调查证据存在困难。此时一味追求“即时”发布,往往会因线索不明而适得其反。
此次长江“东方之星”事故调查历时212天。回顾以往的几次事故我们不难发现:2009年“法航477航班失踪坠机事故”事故调查历时1130天,2014年“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故”事故调查历时453天。
可见,在重大突发事故的后期处理中,严谨权威的调查报告一般需要一段漫长的调查时间。例如,在马航MH370实践中,一味追求“即时性”原则,往往不等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就立刻通过高层发声。结果往往出现相互矛盾。最终在全球媒体面前丧失了公信力,也给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后,灾难事件牵涉面广泛,对处理精度要求更高。重大灾难事件具有影响持久而巨大、关注公众广泛、后果严重甚至触及法律等特点。因而不仅涉及整个组织全线调动协调,更需要组织与其他组织相互协调沟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情绪,在追求“即时性”的同时,一旦出现差错(如没有做到组织内部“口径一致”,或在处理的先后上出现考虑不周),将会引发远超一般危机的恶劣后果。
首先,最好的“即时”便是未雨绸缪。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注重组织日常形象的维护。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复杂的性质,难免会在短时间内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著名公关专家Kathleen Fearn-Banks认为,“一个保持公开诚实等传统的组织,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容易获取公众的谅解,从而可以减轻损失”。
因而认真设计预案,经常对组织现状进行专业危机评估,定期演练,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是最省钱也是最有效的遵守“即时”原则的方法。
其次,“即时”是一种态度。危机反应策略的核心研究者是W·Timothy Coombs教授。Coombs认为,危机反应策略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此次长江沉船事件中,中国官方媒体一开始就以“即时”的态度进行报道——时时跟进事件处理进度,但不急于下结论或做定性判断。从而安然度过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为调查事故原因赢得了平稳的外界环境。
重大灾难事故耗费较长时间调查真相在所难免,然而这却与危机公关“黄金24小时提供真相”的概念相违,显然,客观的条件使得这无法实现。因而笔者认为,此时一种即时的危机反应态度,一种行动的态度更能赢得受众良好的印象,当然也更可行。
最后,“即时”是一种积极的议程设置。权威声音一旦缺位,谣言势必迅速补位,英国公关专家李杰斯特所强调的3T原则中“tell it fast”便是如此。而议程设置便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时”性要求组织一定要在思路上“即时”走在媒体前面,主动为媒体设计议程,而不是消极地等媒体发问。组织作为事件主体如果能把握住媒体最初发声的机会,给出一个务实、清晰、坚定的思路与声音,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引导舆论,完成议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美).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7-79.
[2]姚慧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3.
[3]詹姆斯·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35.
[4]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版,2002:13-61.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27-01
作者简介:罗茂林(1995—),男,湖南怀化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