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公共事件中媒体应避免情绪化报道
——评山东疫苗事件中的媒体报道
周 婷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山东疫苗事件中,媒体的情绪化报道尽管短时间获得了公众聚焦,促进了事件的解决,但是却带来了整个社会对疫苗的恐慌的负面效果。网络语境下,情绪化的新闻报道不仅不利于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作出判断,更加剧了公众对官方的不信任感。在公共事件中,媒体需要从标题到内容都避免情绪化的词语和表达,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提供公众认知公共事件、进行判断的事实信息,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山东疫苗;新闻报道;情绪化;社会责任
山东疫苗事件在近日成为新闻报道和舆论的关注点。然而,在2月份,就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却并未引发公众关注;3月份后,此事才得到舆论聚焦。这一事件加剧了公众对官方的不信任,公众产生了孩子接种疫苗的恐慌,甚至要去香港或者国外接种疫苗。据央广网报道,案发后,公安部、国家食药监总局分别将此案列为督办案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集群战役打击工作。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先后在24个省(市)立案并打击处理了300多名上、下线非法经营人员,涉案价值累计5.7亿多元。媒体在山东疫苗事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其曝光了问题疫苗事件的经过,保障了公民对社会事件的知情权,让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进入到公众关注的视野,推动了事件的解决。但媒体如何在公共事件中更加理性地报道和传播,也值得业界和学界进一步思考。
2015年4月28日,山东济南警方向全国20个地级市发出协查函,并于2016年2月2日向社会通报了案情。2016年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庞某与其女儿孙某自2010年以来,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24个省(市),涉案金额5.7亿元。随着庞某母女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的公开,一个以庞某为中心编织的非法贩卖人用二类疫苗的“黑色利益链”也逐渐暴露。
2016年2月2日,央广网最早报道本次事件。在《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1]中报道了济南公安食品药品环境侦查支队查获了大量非法经营的人用疫苗,这些疫苗虽为正规厂家生产,但由于未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运输、保存,脱离了2~8摄氏度的恒温冷链,已难以保证品质和使用效果,注射后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而山东疫苗事件得到全国的关注却是在澎湃新闻爆料后。澎湃新闻在3月18日报道《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舆论一片哗然。百度指数显示,从3月18日起,关于“山东疫苗”的搜索趋势开始不断上升,并在3月22日达到顶峰,如图1。[2]
图1
3月22日,微博网民“和菜头”的原创文章《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3]引发了网络刷屏,各大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纷纷转载,朋友圈也毫不例外地被文章刷屏。3月23日,“王五四”在网上发表《有免于恐惧的疫苗吗?给我来一针》,[4]针对“和菜头”对疫苗的观点进行评论。IDoNews专栏文章《和菜头vs王五四:争不出输赢的是智商》认为,从《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和《有免于恐惧的疫苗吗?给我来一针》两篇文章的论点上看:“和菜头”说自媒体是“文盲”,“殇”字的用法是错的,在操控公众情绪,可能造成恐慌;“王五四”则说“和菜头”在洗地,民众没有免于恐慌的自由,但有情绪宣泄的自由,而服务于情绪宣泄的自媒体没错。由“和菜头”和“王五四”为代表的个人评论文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自媒体上。22日~23日,围绕着疫苗事件的专业性讨论开始全面展开,包括二类疫苗、失效疫苗的科普和“这是在杀人”的情绪形成讨论局面。
3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为通报非法经营疫苗案调查结果召开了发布会。29日,国务院调查组成立。随着官方调查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山东疫苗事件在舆论场逐渐走向了平静。从这个方面来讲,媒体的不断曝光推进了事件的解决。
抛开新闻评论不说,本文暂且只看媒体关于山东疫苗事件的报道。在澎湃新闻未参与本次议题前,山东疫苗事件并未引起全国对疫苗的再次聚焦(以前也曾出现疫苗问题,也曾引发公众关注,如山西疫苗案等)。澎湃新闻在3月18日的报道《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尽管该案件在2月份已经有媒体报道过。“澎湃新闻”作为新媒体,将一则旧闻冠以“杀人、致死”等危言耸听的字句,当成重点新闻进行发布,这种情绪化的报道很快引发了网络中的病毒式传播。目前,澎湃新闻已经将原文链接中的该文下线。新华网则以《涉案5.7亿元问题疫苗流入18省份专家:这是在杀人》[5]为题进行报道,《济南日报》以《山东破获疫苗案:母女涉案5.7亿贩黑心疫苗你心可安?》[6]为标题进行报道,而财经网2013年的文章《疫苗之殇》也被重新翻出来,并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这些情绪化的报道都加剧了社会公众的疫苗恐慌。
媒体的情绪化报道不仅表现在报道的标题上,也表现在报道的内容中。关于此次问题疫苗,部分媒体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疫苗到底是失效还是有毒抑或是致命。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并未重点陈述事实性的部分,如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更没有强调这是失效疫苗,而失效疫苗并不一定能致死。事实上,问题疫苗的主要问题在于可能出现“无效接种”,从而无法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无冷链储运,不代表“失效”。为了保证疫苗安全,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但事实上,疫苗也可以在25℃或37℃环境下短期保存,而且这个短期比普通人想象的要长很多。世界上对温度最敏感的疫苗是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该疫苗在37℃保存48小时仍可正常使用。第二,即使已失效,不代表“致命”。澎湃新闻原文中提到“安徽无为县狂犬疫苗致死”,事实上,无为县狂犬疫苗事件中涉及的是“假”疫苗,而本次问题疫苗是“真”疫苗,两者并无关联。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涉案疫苗“致人死亡”,甚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疫苗“已经失效”。而正规疫苗接种后,也有一定比例可能失效。如果按照澎湃新闻的逻辑,岂不是正规疫苗失效,也等于杀人?类似的逻辑有让人“不要开车”(因为可能发生严重车祸,致人死亡)、“不要吃饭”(因为可能呛入气管窒息,致人死亡)。拿小概率事件危言耸听,似乎并不符合新闻的规范。第三,其他可能不良反应多为“短期”,多不“致命”。此外,疫苗因为储存、运输不当,确实可能导致变性(“变质”),从而出现两类不良反应,第一类是接种局部的红肿热痛、发烧,第二类是过敏。但事实上,普通疫苗也可能出现类似不良反应,且多半出现在接种后48小时之内。既往接种如果没事,那就无须过于担心。
媒体的这些报道,用有冲击力的、情绪化的字词挑动着公众关于疫苗的恐慌神经,用诉诸恐惧的办法使得整个社会都关注疫苗。这些情绪化报道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负面影响,使自己成为后来舆论转向批评的对象。例如,后期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如微博大V“和菜头”认为,“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直接将批评的矛头对准财经网曾经的报道,以及这次关于山东疫苗的部分不当报道。
诚然,媒体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考虑和报道疫苗,在公共事件中关心公众的人身安全,一心从公众利益出发,希望能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促进事情解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从标题到内容上的情绪化报道,尽管能够短时间获得公众的关注和聚焦,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语境下的情绪化报道往往会引发更多的歪曲解读和断章取义,从而引发社会恐慌。既然已知网络传播的特点,新闻报道自身就应该要有意识地从源头上进行避免。纵观网上的舆论,那些家里有孩子的公众,不是在担心已经注射的疫苗有害,就是因为担心疫苗质量而不敢去接种疫苗,赴国外或香港接种疫苗之声不断。从对问题疫苗的社会恐慌中,很多人又会产生出对医生、医院的不信任,甚至会加剧对医学界的不信任。
目前,网络传播的环境的确不太乐观,尤其是面对公共事件时,网络上的片面解读、歪曲解读几乎成为常态,这种土壤容易滋生谣言。而媒体报道为了更多地获取网上的关注,往往也是以迎合的姿态,用噱头标题、用情绪化带动整个社会,而不是理性地报道和发言。这一切不利于形成公共说理的社会秩序。
媒体在报道问题疫苗的时候,没有专业、客观地陈述。媒体情绪化的报道带给公众的不仅是社会恐慌,更加剧了公众对官方的不信任,导致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对立。而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公众对官方的不信任产生的。媒体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公众与官方重构信任发挥作用。
而在具体操作上,要避免情绪化的报道,首先就需要记者对事件进行客观陈述。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避免在标题上采取故意吸引人眼球的字词或者网络低俗词等。在内容上,要将事件所涉及的当事人观点都进行报道,而非只报道某一方的说辞。新闻要做的是信息的呈现,而不是替受众进行选择和判断。公共事件中,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不利于受众了解真相,作出判断。因此,媒体需要反思新闻生产和编辑的过程,真正做好新闻报道,避免情绪化,努力创造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
参考文献:
[1]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DB/OL].央广网,http://dwz.cn/30utIf,2016-02-02.
[2]百度指数[DB/OL] . http://dwz.cn/30uvxf.
[3]和菜头,每个文盲都爱用一个殇字[DB/OL] . http://dwz.cn/30uun 5,2016-03-22.
[4]王五四.有免于恐惧的疫苗吗?给我来一针[DB/OL] . http://dwz.cn/30uun5,2016-03-22.
[5]涉案5.7亿元问题疫苗流入18省份专家:这是在杀人[DB/ OL].新华网,http://dwz.cn/2Vsw0O,2016-03-18.
[6]山东破获疫苗案:母女涉案5.7亿贩黑心疫苗你心可安?[DB/OL].济南日报,http://dwz.cn/30uyn9,2016-02-03.
[7]郭帆.关于“致死”问题疫苗你所需要知道的全部[DB/ OL] . http://dwz.cn/30ust7,2016-03-20.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49-02
作者简介:周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