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

2016-02-05 20:16黄雨鑫敖冰峰
山西青年 2016年5期
关键词:校中厂职业教育

黄雨鑫*敖冰峰*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

黄雨鑫*敖冰峰*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创新模式,“校中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之后,“校中厂”的推广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实践场所,它承担了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零”对接的艰巨重任。这种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方式,是对职业教育向着更国家化方向发展的强大推进。

关键词:校中厂;实践场所;职业教育

一、“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种宏观的条件下“校中厂”孕育而生。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一些基础设施,企业为学校投入生产设备,彼此之间搭建起硬件平台,为了让“校中厂”安全有序的运营起来,还要建立一些保障学校及企业利益、维护学生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只有这样,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才能在科学安全法制的轨道下高效运作,才能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才能做到利益共享三方(企业、学校、学生)获益,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适应行业以及岗位的变迁。

二、“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出现的“产教结合、校企联合、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等这些概念与校企合作教育有着极高的关联度,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校中厂”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既表明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也表明了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关联,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所以说,它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实行,“1 + 1 + 1”、“1 +2”、“2 +1”等多种培养方式,加强了学生工与学的关联度,使学生既学习了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和基本专业知识,也通过大量有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中厂”建设基本思路

“校中厂”是在整合校内现有的实训资源基础上,如:电气控制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PLC应用实训室、液压传动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等,利用学校现有实训场地,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另外提供一定自动化生产线、电气控制柜、电源柜和电气领域相关技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实现能进行电气控制柜、电源柜等产品的设计、生产的校内工厂。校内工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提升职业技能的有效空间,更满足了公司的自主经营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将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保证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四、“校中厂”建设的实践意义

第一,学生可以在“校中厂”中体验两种角色。一种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种是在工厂工作的员工。学生到学校的企业中进行实际生产,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来管理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改变角色,将自己作为企业员工,服从企业管理,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身不论在学习还是实践中都得等到很大的提高。首先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其次,你可以既享受学校的老师的指导,也可以接受工厂人员的管理;第三学生可以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即: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第四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经历,提升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强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可以在“校中厂”中得到三个方面的收益。一是储备人才,企业在校中厂通过对学生生产实训方面的培训,在学生还没有正式工作之前,找出在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非常具有潜力的人才,为企业储备将来可以随时上岗的操作、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二是经济方面的收益,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在学校使用场地,可以减少设备投入,使管理运营成本下降,同时在校生的良好教育,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员工”,企业产品质量有很好的保证;三是创新技术效益,当企业遇到的生产技术问题,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被企业利用,可以采用新技术和创新的概念和设计,使生产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学校也可以在“校中厂”中获得二个方面的收益。第一个方面,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企业车间,为学校提供了便利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了解行业信息,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企业专家意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和老师构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推动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横向课题申请,并且将科研成果进行转换;二是依靠企业文化,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构建一个校企一体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达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红军,杨乐彬,任鹏,李剑.实施现场质量管理提升工序能力控制指数[J].莱钢科技,2011(3).

[2]刘克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瓶颈问题解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1(5).

[3]李丽.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4]李桂芹.浅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建设的风险与质量管理[J].青春岁月,2013(24).

*作者简介:黄雨鑫(1979-),男,工程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敖冰峰(1974-),男,工程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5-0152-01

猜你喜欢
校中厂职业教育
快递专业社团的市场化运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产学研融合之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