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张力+陶勇+袁旭红+乔龙山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也是企业寻求科技支撑、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校中厂”模式的角度,对如何实现校企资源有效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开创新思路。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产学研融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09-03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的长效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高邮鸭集团紧密合作,学校提供经营环境、培训师资和科技支撑等资源,集团从生产资金、工作任务和企业骨干等全方位介入,共建“校中厂”标准化养鸭基地、畜牧兽医企业技师工作站和江苏高邮鸭集团教师工作站,开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实现专业服务产业,促进集团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校中厂”的内涵及功能
“校中厂”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内涵为:利用学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引企入校,合作成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分支等机构,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之中,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中厂”由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集“教学、经营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将企业引入教学之中,是一种教育化了的企业,既融入了学校有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渗透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作为“校中厂”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功能定位明确:教学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首要功能,主要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业务人员培训;经营功能是合作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利润的需要,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社会服务功能是“校中厂”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使实训基地效益最大化。
依托校企合作示范区共建“校中厂”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江苏畜牧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共建合作育人平台为抓手,以学院科研成果为依托,加大投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及医药产业科教园的基础上,合作共建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通过行业引领、政府推动、企业与学院共同实施,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及“双师”工作站,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探索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江苏高邮鸭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以“贴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己任,实现了“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集团先后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20多项。“红太阳”牌咸鸭蛋荣获“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有机食品标志2个、绿色食品标志3个,成功培育“苏邮1号”蛋鸭新品种,在国内首创“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编制了“高邮鸭国家级标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江苏高邮鸭集团作为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依托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双方在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内合作共建了“校中厂”——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并挂牌建立企业技师工作站和学院教师工作站,建成集繁育技术、养殖技术、性能测定等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着力开发集团发展中急需的蛋黄色素沉积、提高种蛋孵化率、培育并开发肉用麻鸭新品系等新技术。为确保“校中厂”科学合理运行,实现共同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目标,组建了双方共同参与的生产经营、教学管理和科技攻关团队,成立了“校中厂”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集团负责基地的生产运行管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实施专业教学,教师工作站从事科研开发、承担企业员工培训,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之路,开创合作育人新模式,共同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中厂”模式下的产学研融合的探索实践
(一)产学研结合的特征
产学研在本质上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各的目标、任务,应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活动过程。
“产”以应用知识为特征。通过生产活动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生产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只有依靠专门人才与创新的科研成果,即依存于“学”与“研”,才能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更新产品。
“学”以传承知识为特征。“学”必须联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而依存于“产”。同时,要重视学习和传承最新的科技成就,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研”以创新知识为特征。无论从事何种研究,都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内容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研”必须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应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参与方都应具有为国家发展经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崇高理念,积累合作经验,采取适当的方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中厂”模式下产学研融合的运行实践
从生产经营入手,让“校中厂”有效运行 为了实现分公司年销售20万只苗鸭的经营目标,校企投入孵化设备15万元、基础建设185万元、饲养设施58万元和仪器设备158万元,共同建设“校中厂”标准化养鸭基地,使分公司达到适度的生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本着节本减耗的理念,不断优化饲养模式、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了种鸭新品种(系)的培育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有效促进了企业科研上出成果、技术上达高标。同时,企业产品品牌效应通过学校、学生不断放大,有力推动了标准化养禽企业跨越式发展。为加强“校中厂”运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校中厂运行管理制度”、“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运行管理细则”、“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技师工作站管理办法”和“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畜牧兽医专业二级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集团董事长和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理事会主任和副主任,企业总经理出任分公司负责人、企业技师工作站站长,学院教师出任分公司副经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副站长。校企双方共选派9名骨干人员担任分公司部门负责人,其中2名企业技师长期入住“校中厂”,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并全程参与教学科研,有3名学院教师长期驻站负责教学科研,并全程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校中厂”模式明晰了校企主体与主导关系、责任与权利关系,从运行机制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主体关系指向不明、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较松散的瓶颈问题,使校企合作科学有效地运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培养人才、锻炼教师和企业发展三同步的良好局面。
从工作任务入手,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校中厂”运营以来,完成了18个班近8万人时的《家禽生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企业技师将高邮鸭集团先进的养殖技术、生产过程、生产经营理念和市场人脉真实地带到学校,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内就能见识原汁原味的现代畜牧业生产过程,有效促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反哺企业、服务企业。近年来,在江苏高邮鸭集团工作的本院毕业生达60多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校中厂”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畜牧兽医091班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成功申报了7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集团搭建大学生创业“零投入、零风险”平台,让缺少资金、经验的大学生获得创业实战的经历,走创业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畜牧兽医专业2009级在校学生借助“校中厂”,创办了“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专卖店”,自己当上了“老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江苏高邮鸭集团负责人以及长驻“校中厂”的技师,多次参加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特色教材编写讨论会和教育教学培训会议。校企双方围绕岗位工作过程、岗位核心能力建设等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并将课程教学渗透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工作任务入手,实施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其中一名企业技师被学院评为2011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兼职教师”和“优秀教师”,并得到了江苏省农委的肯定与奖励。“进站双师”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技术攻关入手,促使科研成果产业化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是“校中厂”的重要职责之一。围绕江苏高邮鸭集团提出的培育种鸭新品种(系)和提高产品品质等技术难题,校企双方人员积极研究,充分利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的品种资源,合作申报了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应用基因聚合技术辅助选育苏邮2号肉用麻鸭新品系(母系)”,成功实施了“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示范与推广”、“不同牧草对高邮鸭产蛋性能、孵化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和“不同品种蛋鸭旱养与水养比较研究”等校企合作项目,教师、技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有效提高了企业研发水平,打破了长期困扰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校中厂”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集团“苏邮1号”新品系的研发与推广,培育出的蛋鸭新品系500日龄产蛋量达320枚,青壳率95%以上,双黄蛋产出率达3%,大大提高了高邮鸭的产蛋性能。目前,“苏邮2号”肉鸭新品系研究也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双方深度合作,专业促进并服务于产业,为江苏高邮鸭集团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促进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校企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校中厂”及双师工作站建成后,校企双方实现了专业目标与产业规划相对接、人才培养与生产任务相对接、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对接、企业技师与兼职教师相对接、生产设施与实训设备相对接、学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相对接、科研开发与先进技术应用相对接等七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为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专业与产业“零距离”对接,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依据职业分析设置课程、组织专业学习内容,实现了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有机对接。教师主动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水平,在专业服务产业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企业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增强集团员工的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10).
[2]韦进,沈时仁.商贸类高职“校中厂”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
[3]谭平,罗孝高.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场”模式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1).
[4]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5]宋志国,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6]徐健丰,丁学恭.“校中厂”背景下的友嘉机电学院运行机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7]谭属春.试论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