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应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北京100732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
孙应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北京100732
摘要:新时代新阶段面临新特点新受众,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也就必须改变工作和宣传的方式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做到科学理性、及时有效、形式多样,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传播教育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眼点
新时代新阶段面临新特点新受众,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也就必须改变工作和宣传的方式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做到科学理性、及时有效、形式多样,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传播教育的必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宣传工作被受众接受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和彻底,虚假的理论和观念包装的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也经不起被戳破的时刻。好在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仍然屹立于思想和舆论场中,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曾经说:“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①也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便佛学也说“所见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某种程度上即可以理解为表象,“如来”即“本质或规律”。人们常说的“以理服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等等也是强调了科学和规律的无可辩驳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光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又是不够的,就如同说“人是要死的”、“地球是要灭亡的”类似,科学性和彻底性让人无可争辩,但又无关痛痒。又如同父母对子女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老师对学生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出息”类似,现实性和正确性让人无可辩驳,但却枯燥逆反。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宣传工作要被信息网络时代的90后新型受众接受,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群众生活中简单、实践的事物和方式讲解,才能被普通群众听懂并接受。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外还应注意“生活化”,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用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切身实践、亲身感受到的,“生活化”的实例来讲清楚复杂的道理,才能让大多数人信服和践行。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真理本身就是简单而生活化的。例如,他们就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②
放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而每个人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因此,如果能够以生活中的实例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阐释,将极大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就以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生活为例,当一个丈母娘要求准女婿先要具备房车这样的“经济基础”而不是“感情”之类虚无缥缈的“上层建筑”时,她就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当一个老婆要求老公尽快交出房本和工资卡做为家庭共有财产时,她就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个“共产主义者”。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呢?例如,老公在外打工挣了1万元,老婆在外打工挣了5千元,放到家庭收入中实行AA制,仍各得各的,就是按各自的劳动分配所得。
怎样理解“按需分配”呢?例如老公和老婆的1万5千元放在一起,“共产”后由老婆共同列支。再去除共同购房、养老、教育、医疗、水电饭费后,仅给了老公1千元零花钱用于买衣服、请朋友等个人消费,就是“按需分配”。而买烟酒、找情人等不是“基本需求”而是“欲求”,就不给额外分配。可见,“按需分配”有时可能比“按劳分配”看上去还少了,因为在家庭中,家庭成员要承担家庭公共生活责任。放在社会中,也就是社会成员也要共同负担公共服务责任。同时,“按需分配”是“按必需分配”而不等于“按欲求分配”。否则,人人都想要个原子弹或火星,给不给分配呢?而何种需求为“基本需求”?则要以家庭当前可支配收入为准。在社会中就要以当前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好比在清代,汽车就不无法成为基本需求,而当代,也无法满足人人想要原子弹或火星的“欲求”。
怎样理解既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又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③呢?当老公挣了1万元回家,最后却只得了1千元时,他就应同那1万元都是他的私有财富的观念决裂了。因为,如果自私到1万元都不愿上交家庭,则老婆等家庭成员也都不愿承担做饭、育子、养老等责任,家庭生活就难以维持了。放大到社会中,如果在原始部落里,一个壮汉有能力打了3头羊,自己吃不了也要按劳分配自己留着不交给部落分配给老弱妇幼的话,那采葡萄的也不给你吃,女人也不帮你带孩子,守夜的也不管你夜里受不受狼群袭扰,他再强壮最终也生存不下去的。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群居性物种,人类像蚂蚁、蜜蜂一样,个人是很难离开社会生存的。因此,即便从“理性经济人”角度考虑,个人也是要让渡一部分利益给家庭和社会,以换取其他权益的。因此,传统的“我挣得就都是我的”这种“私有”观念如何不会“决裂”呢?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用镰刀收割的观念、女性缠足的观念、日本皇族不能下嫁平民的观念等等,也随之而改变,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再比如,怎样理解“分工”的消失呢?在家庭中,传统的观念是“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而在新型家庭中,并非是没有分工,而是分工没有差别和尊卑之分,在家当“全职妈妈”女性的劳动和权益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保障。同样的,男性转换分工回归家庭充当“全职奶爸”也不是卑贱和丢脸的事。扩大到新型社会上,在基本经济条件和公共服务保障均等化的基础上,就能保障当领导和当掏粪工、干脑力和体力活这种分工的差别,只是兴趣和职业的差别,而非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别。只是数十亿人数百种分工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批判黑格尔,明后天又从事了别的工作,而是在基本教育和培训均等化的基础上,一个人既可以选择去打猎,也可以去选择捕鱼或晚上批判黑格尔,而其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影响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差别和身份尊卑。
怎样理解“家庭、国家的消亡”呢?“家庭、国家的消亡”不等于“社会的消亡”。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家庭是私有制经济生活方式下个人维护财富和权益的工具。因此,在公有制社会,个人在“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社会中是既在职业和情感选择上“自由”的,又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联合”的。那时,真正的人人平等才能使个人只根据“情感”这类“上层建筑”而非“财富”这类“经济基础”来择偶或独处。女性也不需要通过家庭来依附男性,教育子女从托儿所开始就已经交由社会共同承担了,甚至生育都可能由人造子宫来完成。这样生出的孩子就是整个“人类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如此,所有的孩子才能一视同仁地接受平等的教育培训,而不像私有制条件下家庭的存在不过是想把自己的财产自私地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人类的孩子”,既然“他人即地狱”那“他人的孩子”的死活贵贱又关我何事呢?!
而“国家”则是阶级社会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当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差别时,这种镇压性质的工具自然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但它整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仍然存在。实际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早有一句话:“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④这时,国家可能转而以“公共服务”的机构形式来体现,或将部分职能转交给“社区治理”、“物业管理”来承担,等等。
当然,理论和实践远比家庭生活复杂,上述例子仅是通过生活中看得见、听得懂的事例来“深入浅出”地讲解过于枯燥复杂的理论,目的是使高深理论显得不那么高大上而使普通人敬而远之,并不能与理论家所要求的准确严谨所可比拟。在这方面,还应当借鉴宗教和西方意识形态在扩大影响和宣传上的一些经验。像佛教的“生活禅”、“人间佛教”都主张“寓教于乐”,道教强调“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诸子百家的“哲学小故事”更是和《圣经故事》一样比比皆是。可见他们,并非都要靠“大藏经”、“道藏”、“四库全书”这类高大上的东西来赢得群众的。从本文的引文看,一本《共产党宣言》几乎囊括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重大问题,并不需要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紧抱“本本”才行。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宣传阐释工作中也应注意将“通俗化”“世俗化”和“庸俗化”“媚俗化”区别开来。
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对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进行了深刻批判,因为他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归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分配决定论”上,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此外。也不能将“唯物主义”庸俗化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而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忽视了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对于“经济基础”的理解也不能等同于丈母娘所要求的房车等“物质基础”,实际上,“经济基础论”并不等于“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一论”,就像土地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是种地、盖房,还是建工厂仍是受不同要素影响的类似。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他们还强调:“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误了。”⑤
同时,再具体到手段的运用上,马克思主义宣传阐释工作要被受众接受还需要注重方法和形式的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之间,真实科学的“内容”更重要,但也要依托好的“形式”。例如:像《圣经故事》、佛教《百喻经》、诸子百家《寓言故事》一样编辑《马克思主义小故事》发行。将马克思像故宫的康熙漫画成“小玄子”一样漫画成“小马哥”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增加亲民度。在全国招聘能像易中天或于丹那样讲“马克思传”或“马克思主义”的能人上“百家讲坛”扩大社会宣传。应当扭转《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重大影视题材和作品几乎没有的情况,像《恰同学少年》一样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拍摄青年毛泽东拍摄《青年马克思》或《青年恩格斯》。像《大圣归来》一样以更凡人化的视角创作“革命和英雄影视剧”,避免目前许多影视作品和宣传读物的“悖论”,“一边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各种拨款立项好消息不断,另一边却是……业界对‘缺钱’的抱怨;许多创作者喜谈自己‘多年磨一剑’,但成品却总是呈现赶工的状态”。最根本的,还是要用诚意造就品质,放下身段既“见自己见天地”也“见众生”,以换来创作者的信心、读者和消费者的信任。以及培养“马克思主义”网军,借鉴国外网络形象宣传和监管经验,改革科研评价、学术评奖机制和思想性标准,避免过度西方化和标准化,否则就会像马克思水平再高,柏林大学也不会聘任,《共产党宣言》写得再好,《泰晤士报》也不给登,而鼓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学者再政治不正确,却未影响其评奖出名类似,等等。这些贴近生活具体的、细节化的宣传手段,都值得广为借鉴和尝试。
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舆论宣传领域工作和斗争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也出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201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等一系列规划和意见。今后,应当逐渐形成可操作的奖惩措施和机制,并抓紧落在实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11.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601.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2.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2.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3.
*作者简介:孙应帅(1972-),男,汉族,吉林永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室主任,副研究员,院创新项目执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5-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