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鸥++周显忠
摘要:为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为例,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9-0083-0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办学模式。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
校中厂是校企合作的方式之一,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之举。根据教育部2006—2011年下发的指导文件概括出的校中厂定义为:组织形式为校企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人员和项目,双方共同管理;建设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主,兼具生产、科研服务功能;基本思路是以实际生产和科研带动教学,学生在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办学模式。
辽宁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现有的办学条件,对校中厂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总结实施中的问题,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校中厂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1 中厂办学模式设计方案
1.1 实施模式选择
校中厂一般有3种实施模式:一是以自建为主。新建和改扩建校企合一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实体。二是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推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新模式。三是积极引进实力强、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经营、学院参与管理的经营实体——前厂后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农艺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有校内实训基地2.67余hm2,校外实训企业10余家,校办企业象育种业1家。同时,于2012年大学生就业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创办大学生孵化项目“嘉合农资公司”。鉴于这些实际条件,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校中厂主要属于第一和第二种模式。
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主要学习作物栽培和作物育种两方面的知识。设计时,主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按照农时季节组织教学和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三段式,季节性,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3 a划分为“职场体验,教、学、做一体,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企业参与。首先,职场体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通过企业参观、体验式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专业能力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做一体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种植生产田和种子田,以“两田”为载体参与作物生产和种子生产全过程。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农时季节,安排学习情境(如作物播种、间苗及定苗、去杂去劣、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预测与调节、人工去雄、产量预测、收获、种子检验与加工等),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夏季假期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育种任务,到象育种业和其它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在此期间,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农艺工或种子繁育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和学校教师对其联合管理。学生以准员工身份从事岗位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获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2 校中厂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与学校的学生管理投入比例不协调
在整个教学中,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主要集中在顶岗实习阶段。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第二阶段,学生仅在假期时到企业进行育种的授粉环节实践锻炼,其它时间在学校教师的带领下在实验田学习技术。企业的兼职教师的上课时间较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学校是公益性单位,主要目标是育人;而企业是营利性单位,主要考虑利润。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性和管理上的考虑,希望学生在同一单位长期学习;而企业出于成本和利润上的考虑,仅希望适合所提供岗位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暂时可以达到平衡的是假期授粉工序。
2.2 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互补作用不明显
企業技术教师擅长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但欠缺指导学生学习的耐心和经验;学校教师擅长教授理论,但缺乏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这两类教师一起交流研讨的时间很少。企业教师到学校教学的机会有限,企业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接收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意愿也不高。这导致上述两类教师提高水平的机会较少,互补作用不明显。
2.3 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模糊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对于具体的能力提高程度,以及学校和企业的投入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影响程度,至今没有有效、明确的量化评价指标,不利于校中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进。
3 校中厂办学模式改进措施
3.1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将企业引入课堂
深入研究企业运行程序及作物的栽培育种程序,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工序让学生能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操作。如学校基地和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的品种进行展示或生产,企业出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派管理人员或技师到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实现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对学生共同管理。这样不仅可引进企业教师,还可促进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交流,满足学生集中培养的目的。
3.2 明确各方职责,促进校企双方教师交流
学校、企业、企业教师、学校教师、学生在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责任及享有的权利等,都应在合同中做出细致规定,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记录监督,督促各方履行义务和职责。双方教师在发挥职责作用的同时,享受应有待遇,提升企业教师参与校中厂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
3.3 建立人才培养量化评价指标,为后续改革提供依据
对人才培养的指标进行研究并尝试量化,明确评价标准。对学校领导、企业领导、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校中厂校企合满意度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技能等级进行评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出缺席情况进行记录,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等,整理、统计、分析相应的结果,最终找出评定实施效果的主要指标,并用后续重复调查结果进行验证,逐渐建立明确的量化指标,为模式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云翔.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校中厂”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2016,28(3):85-87.
[2] 何家林.校园中现代师徒制的探索——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唯实(现代管理),2015(1):45-46.
[3] 焦红强.高职“校中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