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可
摘 要: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大胆地去探索。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研究课堂,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关键词:激趣;课堂内容;个人魅力;科技手段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他提出的实验教学法思想中极力主张教学要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产生兴趣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重视儿童的“情绪体验”,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大
胆地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更应该以兴趣为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里的“活”,就是教师根据对话现场“活”的学情,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去灵活组织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对话”、真实的情感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是课堂“生命质量”的价值体现。我觉得教师就应打破“教案”常规,并针对这种鲜活的“现场”施教,做热情、得体、富有辩证性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节最有生命活力的好课。
1.精心设计导入语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巧妙的开始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的、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导语如同一篇文章的题目,也似一个人的一双明目。导语设计好,学生对语文课会产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专注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使学生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2.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采用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小测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不拘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而根据实际情况,或配合形式、时令、节令变更教学内容,或是大胆地打破教材编排顺序,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教师应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文言文我采用了多样的方法,比如,有时我先讲,学生听、记;有时我把课文印刷出来,让学生抛开课本先翻译,看谁翻译得更准确;某些要求背诵的文言文,我会让学生多读,一遍两遍、三遍五遍,还采用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法,看谁读的准、断句正确;有的文章较为浅显,我会采取事先小测的方法,看谁预习得更充分、对字词的理解更准确;我还会随堂小测,看谁的听课效果更好。这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将课堂和“生活”紧紧相连
教材的内容有限但社会的发展迅猛,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学生接触到的东西更是多之又多,那一点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涉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门话题,例如“克隆”“纳米”、网络、足球、明星等内容引入课堂,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别人、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比如,我们每年都会让学生看“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还会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节目,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时我还会给学生放一些电视或网络上截取的和课文有关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展现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拉近距离
爱是我教书育人的前提,对于我的学生我从来都是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我对他们从来都是称呼“我的傻孩子”,而他们对我的称呼也从当初的“姐姐”到现在的“妈妈”,我觉得只有真正用心爱他们,他们才会信任你、亲你、信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教师最难得的,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2.用渊博的知识赢得尊重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信任,还要让学生信服。用什么让学生信服?那就是要靠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你说出来的话才会有分量。老师要时刻给自己“充电”,要多读书,不仅要有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还要掌握现代最新的科技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本学科老师的个人魅力。要想吸引学生,老师还要懂得幽默的重要性。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拥有良好不低俗的幽默感是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4.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也有七情六欲,情绪的波动在所难免。但是我从教多年从来不带情绪上课。因为我知道这样一句话“妈妈快乐,孩子才会快乐。”而我也信奉“老师不快乐,学生也不会快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不会高,所以,每次上课前,就算有天大的事发生,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始终快乐地走入课堂,用自己的微笑感染学生。我的课堂从来都是或会心一笑,或笑声连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三、应用科技手段,体味不平常的美感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无线电广播是耳的延伸,电视是眼和耳的共同延伸。现代教学媒体的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的作用。多媒体引入课堂,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已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教师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演示,为学生充分感知创设情境,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和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新授课上。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相结合,打破了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比如我们所做的散文教学课件《荷塘月色》,在讲解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我们找到了许多清华园的以往和现在的荷塘实景的图片,让学生看到美景后,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和朱先生的美文进行对比,看原文好在哪里,既体会到了美景,又体会到了美文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不仅如此,我们还在理解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运用了如下方法,我们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悠扬的《月光奏鸣曲》,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给学生构建一个缥缈的境界,然后让大家体会:在那若有若无的、似断非断的音乐声中我们是否闻到了一缕清香?这样,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而且,在那美好的画面中,听着那“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悠扬的乐曲,学生沉浸在一种艺术的氛围中,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下课后学生都围上来说,这样的语文课我们爱上!不只在散文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达到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在别的体裁的课文讲解中我们也要注意这样去做,比如文言文、议论文、小说、诗歌等。比如教授小说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视机、录放像机、影碟机等播放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生动逼真地再现课文的情节,节省教师介绍的时间,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但是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教师运用课件以后,不需要写大量板书,不用做过多的解释,教师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但教学艺术的要求却提高了。这就要求教师将剩下的几句、几字变得更精、更有启发性,处处体现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勤于动眼、动脑、动手,从而积极汲取知识的养料。否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演示者与被演示者的关系。因此,课件的设计与操作都应当考虑到师生两种因素,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双边服务。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兴趣。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是很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特别的爱好、特别的兴趣,才能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伍春新.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沈湘秦.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严先元.怎样引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式[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