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雯
摘 要: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自学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当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长期教学目标。那么,在令人人恐惧、害怕的数学学科中,教师又该如何改变学生的习态度,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作了如下探索,现进行一一的阐述。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前预习;独立思考;课外学习
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目前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正在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调动学生的自学主动性
预习,即学生在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进行提前阅读,以做到了解其梗概,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和提升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要在一上课就给学生讲解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提前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并为我们课堂上的讲解打下基础。
比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制订了一份预习导学案,具体内容为:(1)两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三大类?具体可以分为哪五大类?(2)当两圆没有公共点时,可能具备的位置关系是 或 ,我们把它统称为 ;(3)当两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可能 或
,统称为 ;(4)当两圆有2个公共点时,两圆 。(5)什么叫做圆心距?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得出这些问题的合理答案。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提前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自学主动性。
二、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几乎很少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而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有着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只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取得高效果的教学效率,同时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适当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节内容时,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正确的?要求:(1)写出它的逆命题: 。(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又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对于这一问题,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由我们作出指导,最后让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如今,新课改强调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将教学活动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精彩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本节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调查实践活动:对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一次调查,调查时,主要询问以下三个问题:你每天用多少时间来做作业?你上课认真听讲吗?你是否抄袭过其他同学的作业?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课堂上,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报。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从中体会了调查方案的设计,深化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不再一味地依赖教师,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对数学新知进行分析、研究与探索,从而促使初中数学的教学实效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芬.浅谈初中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2).
[2]顾俊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