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爱娣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从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主题探究;核心素养;阅读力;信息力;合作力;觉悟力
主题探究活动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设有的活动,每一个主题都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课堂内外的结合。具体来说它主要是指基于单元主题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重大时事、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升华情感、落实行动,有效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笔者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发现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力、信息力、合作力、觉悟力等等,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巧用鲜活素材,夯实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具备信息收集、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核目标的一大能力是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和完整地从文字、图示、表格等形式中获取、理解并整合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对生活的认知了解、道德体验和情感生成等大多数活动都在阅读中进行。
无论是思想品德教材的阅读还是思想品德题材生活素材的阅读,都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
例如,结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寓理小故事”展评活动。形式:命题作品,短小精悍,体现“故事寓理”的特点。内容: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逸闻趣事、真人真事等)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结合自身思想行为,要求以“小”见“大”,发表见解。故事要选得巧妙,蕴含的哲理要深刻,这就考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教师会给出一篇范文或鲜活素材,引导学生阅读,遵循what—why—how思路,抓住中心关键点,层层剥茧,直至找到寓理升华点。从学生生活出发挖掘鲜活素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灵动分析,可以提升学生学科阅读能力与修炼学科素养。
二、挖掘网络资源,增强信息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的“能力”课程目标——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媒介(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和创造的能力。
在开发主题探究活动时,归纳出三种类型——资料收集整理型、调查型、体验型。在教学中,我们应综合采用几种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主题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其中资料收集、整理型主题探究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杂志、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这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例如,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图说变迁 爱我中华”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内容有两项:一是“图说变迁
爱我中华”图片展览活动;二是以“图说变迁 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论文评选活动。此次主题探究活动,无论是图片制作还是小论文比赛,都需要利用和挖掘网络资源,并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与整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撰写小论文过程中,学生能辩证看待网络上“改革开放带来利与弊”的观点,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的变迁,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学科素养。毋庸置疑,这也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三、倡导自主探究,培养合作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我听过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记得,我做过的我才会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更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体验,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学习方式,强调个体与群体的交替互动、强调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
网络多媒体的普及,不仅让思想品德课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创设了平台,开展主题探究教学更是如此。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主体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大主题设计若干个小主题,然后根据活动主题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制定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让学生以4人或6人为一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制定活动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采访调查、实地参观、实践体验、网络搜索、查阅报纸杂志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例如,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关注校园内外文化,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对校园内外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以下是该活动的步骤:第一,组建小组,明确任务。第二,选定调查地点,根据调查内容编制调查问卷。第三,在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后,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调查报告,针对调查情况,向同学们提出具体可行的倡议广为宣传。第四,根据调查报告内容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团结合作,
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进行社会调查到撰写调查报告到制作展示PPT,无一不在考验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注重评价反思,提高觉悟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使命,也是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另外,课程性质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道出了反思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践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觉悟能力,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主题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反思,就是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态度、行为进行评价,并让学生结合评价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内化思想,落实行动。教师的激励评价贯穿活动始终,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这里所讲的是活动的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元的,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组长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按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给予总评,并记入《学生思想品德课综合评价表》,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肯定学生的智力成果,更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态度、意志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因素,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激励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价值、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三是评价对象全员化,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避免评价只局限于在课堂展示和汇报的学生。另外,针对主题探究活动交流心得、写体会,还是撰写小论文或是写调查报告,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提高学生的觉悟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力、信息力、合作力、觉悟力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更增强了学生的能量场——师生、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注重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凸显思品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