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真 真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财政转移支付对辽宁县际财政均等化效应分析
贾 真 真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1)
摘要:研究2003—2012年辽宁44个县市之间的财政均等化数据,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对财政均等化的影响,找出辽宁省县际财政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辽宁省; 县际; 转移支付; 财政均等化
财政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和必要前提,促进财政均等化不仅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直接关系到全体居民的福利水平以及全社会和谐发展。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加快了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促进地方财政均等化。辽宁省各县市经济作为“经济短板”,一度受到政府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辽宁省也逐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各县市之间实现均衡的财政能力基础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后对省内各县际缩小财政差距是否有效果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 指标选取
通过研究2003—2012年辽宁省44个县市之间的财政统计数据, 分析辽宁县际财政均等化现状。 衡量财政转移支付效果, 理论上可以通过各地区居民所获得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产品来分析, 但是这种真实的衡量是很难实现的。 本文用人均财政收入衡量财政转移支付前的财政状况,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支出水平实现对居民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后的财政状况以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来衡量, 通过对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对比, 分析辽宁各县财力水平状况[1]。
1. 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
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是人均财政收(支)标准差与人均财政收(支)均值的比值。变异系数的大小可以体现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政收支的变化和波动幅度。通过前后对比,进一步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变异系数越小说明财政水平越均等,当变异系数接近于零时,说明财政转移支付起到了财政均等化效果,财政均等化效果显著。反之,变异系数大于1,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带来了负的财政均等化效果,财力状况离散系数增大[2]。变异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均等化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
2. 均等化系数
均等化系数是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的差值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比值,是在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的基础上得到的。通过均等化系数指标反映转移支付前后的离散程度,直观地反映转移支付起到了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若均等化系数为负,说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小于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财政转移支付后财力离散程度高,财力不均等加剧,财政转移支付起负的均等化效果。反之,若均等化系数为正,说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较大,转移支付使得离散程度缩小,转移支付起到了正的均等化效果。正效应前提下,均等化系数数值越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带来的均等化效果越好[3]。
二、 财政转移支付对财政均等化效果测算
1. 辽宁各县财政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政收入现状
人均财政收入作为政府为实施公共服务筹集的资金总和,是衡量财政均等化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分别选取辽宁省44个县市2003年、2008年、2012年的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辽宁省财政均等化的现状,分析县际内部之间的财政差异,进一步通过三年跨时间段的纵向对比,得到辽宁44县整体随时间变化的财政均等化变化状况。
观察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得出(见表1),增长,人均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1.228 3万元扩大到2012年的19.405 5万元。进一步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人均财政收入明显提高,由2003年的2.866 3万元扩大到2012年的27.601 8万元。可见财政转移支付在提高辽宁各县人均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县收入在十年中均有不同幅度的
数据来源:《200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横向比较发现, 财政转移支付前县际之间人均财政收入差异由2003年的0.020 2万元扩大到2012年的0.234 7万元, 说明在各县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 县际之间内部差异也在扩大。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县际之间人均差异由2003年的0.031 9万元扩大到2008年的0.068 1万元,2012年有所下降,变为0.230 1万元。 由此可以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并未缩小县际之间的内部差异, 县际之间财力差距依然存在, 且差距较大。
2. 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
选取2003—2012年辽宁44县的统计数据,分析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的大小,进而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对财政均等化的影响程度。同时,通过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趋势图分析转移支付的效果的显著程度(如图1)。
图1 2003—2012年辽宁各县人均财政
人均财政支出系数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变化趋势一致,相比之下,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数值明显下降。说明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起到了均等化效果,变异系数缩小,财力离散程度好转。但变化幅度并不大,数值下降约为0.1~0.2,财政转移支付效果并不明显。
3. 均等化系数
均等化系数是在变异系数的基础上构造的一个相对指标,均等化系数可以更加直观清晰的反映县际财政均等化状况。在得到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与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辽宁44个县市2003—2012年十年的均等化系数,通过其变化情况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如图2)。
图2 2003—2012年各县均等化系数趋势
2003—2012年间财政均等化系数始终为正数,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财政差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均等化系数呈现2003—2008年波动上升,2009年后有所下降,均等化系数维持在0.3~0.4,数值变化不大,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县际之间财政均等化效果较弱。
4. 初步结论
综上,近年来各县之间人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情况表明,财政转移支付虽然在总量上增加了各县的财政收入,但县际之间财政差异确实存在,并且这种差异日趋明显。通过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以及均等化系数可以看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辽宁各县之间确实起到了均等化效果,但人均财政收支系数变化并不显著,均等化系数变化也不明显,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对财政均等化效果并不突出,县际之间差异仍然较大。
三、 财政非均等化原因分析
制约财政均等化的因素有很多,除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与制度落后、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外,还包括诸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等一系列影响因素。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仅仅起到了均衡的促进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财政非均等化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4]。
1. 县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财政非均等化
县际之间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造成了县际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县与县之间人均GDP差异状况差异突出。2003年间,人均GDP1.9万元的海城县与人均GDP仅为0.23万元的喀左县,相差甚远。2012年间这种差距也未缩小,人均GDP最大的长海县增长到10.43万元,为同期人均GDP 1.09万元的建昌县的近10倍。县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是导致县际纵向及横向均等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2. 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制约财政均等化
目前,完全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健全。各级政府常常调控下级的分配资源,造成事权下放同时的财权不断上移。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性收入由2003年的491.2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2 408.9亿元,总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却由2003年的38.28%下降为2012年的31.12%,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使财政非均等化状况加剧,加之监督政府管理事权和行使财权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县际财政之间纵向不平衡。
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影响均等化进程
第一,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体系包含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其他转移支付。其中,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支出均衡性效果较弱,但两者在财政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较为明显,但在总支付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均等化效果。专项转移支付本身数额巨大,一旦事权与职权划分界定不清或使用过程中管理不规范,很容易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专项转移支付对缩小差距、调节分配等特定均等化的作用效果。
第二,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不足。近年来,为增强县(市、区)的财政保障能力,中央逐年加大对辽宁省转移支付金额,从2007年的8.32亿、2008年的34.81亿元、2009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亿元。同时,辽宁省为促进各县市财政均等化,也加大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与转移支付总量相比,增加仍显不足。由于总量的不足,地方政府必须相应缩小转移支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财政均等化的实施。
第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通过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来确定,而标准收入中占很大部分的税收收入是根据实际税收数额计算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转移支付数额相对较多。由于实际征管中的局限性,标准收入额的计算往往不准确,而标准支出的计算也并没有考虑实际地区需求和成本差异,转移支付总额往往偏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总额较少,经济发达地区财力强中更强,经济落后地区财力弱中更弱,财政转移支付不仅没有起到均等化效果,反而加大了县际间财力不均等。
参考文献:
[1] 邵彩红. 新疆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2.
[2] 张恒龙,陈宪. 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研究:1994—2004[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12):12-15.
[3] 梁诗琪. 中国四大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2012.
[4] 王雍君. 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9):4-5.
【责任编辑孙立】
——————————
Effect Analysis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on Inter-County Fiscal Equalization of Liaoning
JiaZhen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on the fiscal equalization is analyzed by studying the data of fiscal equalization between 44 counties of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2. The main problems of inter-county fiscal equal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propose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Liaoning Province; inter-county; transfer payment; fiscal equalization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1-0013-05
作者简介:张嘉赢(1980-),男,辽宁建昌人,沈阳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项目(2013-41)。
收稿日期:2013-10-28
中图分类号:F 812.7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