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惠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文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等目标的培养。这与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的理念相悖,也不符合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目标。因此,重新认识并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已成为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课程资源 生活体验 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22-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課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融入”的通道,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生活即是教材,教材即是生活”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品德素养有所提升,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时间的奥秘》,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与生、生与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向“谁”学》,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例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例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我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教《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我问孩子们:“爸爸妈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妈妈上班很辛苦,我为妈妈到杯茶。”有的说:“早晨自己按时起床,不要妈妈来喊我。”还有的说:“我替爸爸捶捶背。”有一个叫廖章涵孩子说:“明天我要自己做早饭,让妈妈多睡一会儿。”我想孩子们能想到这些已经不容易了,就都给予了表扬。可是却有一位同学将手高高举起反驳说:“老师,廖章涵吹牛,他真的会做饭吗?”一石激起千石浪,同学们都跟着讨论开了,有的说我们要说能做到的事,做不到的事还说就是骗人,有的说“他在说谎,说不定自己吃饭还要妈妈盛呢!”还有的说“我们现在连灶台还够不到呢,怎么做饭?”……廖章涵听了同学们的批评都要哭了。我摸摸廖章涵的头对着大家说:“这位同学没想说谎,他的确是想为妈妈做早饭,可是做饭对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现在还做不到,等我们长大点就可以做了,我们现在能为父母想到这些就已经是个好孩子了,希望同学们长大后按照自己现在说的去做,一定是个好孩子!”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的不造作的,面向生活的德育课程需要设计,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境界、育人功效,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通过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真正提升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