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下的激发生成

2016-01-14 12:27张秀珍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

张秀珍

摘要: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

师普遍有一个感慨:上课学生提不起精神,上语文课更是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激发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情境创设 激发生成 独特感受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92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本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创造性和个异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意识不高,继而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使得语文课堂失去活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并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精彩的课堂不仅仅是随堂即发,还有教师课前用心的预设,从而形成课堂上理想的绝妙生成的过程。当然,“生成信息与资源”往往会一纵即逝。那么,面对此种动态“生成”,我们教师应如何及时利用好课堂上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激发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生成兴趣

新课程重人本,重生活,教育理念重发展观,从而大大提升了传统教学的情境内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学目标不露痕迹地放到情境中去实施。至于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师预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明确学习方向。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导语创设情境、朗读创设情境、图片创设情境、音乐创设情境等等。下面,我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实例加以介绍。

(一)导语创设情境案例

教授《我若为王》时,我运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上的权力。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一导语,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课堂气氛。

(二)朗读创设情境案例

如用婉伤的语调朗读屈原的《离骚》,就

会让学生感受到炽热的爱国情;用激昂的音调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壮丽的河山美景,更让学生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斗志,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些课文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章的奇妙,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图片创设情境案例

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教师运用“图片—音乐”的手段来创设情境。随着舒缓的乐声响起,学生欣赏到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坟墓的图片,有远离尘嚣孤零零躺在林荫里托尔斯泰的土丘,有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有咸阳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有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封土堆……最后出示的图片是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可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再仔细阅读课文,你会想到哪些有意义的问题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思考,促进问题的生成。

(四)音乐创设情境案例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先播放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使学生沉浸在凄美的音乐中。这时,教师可抒情缓慢地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期不足为奇,早在此故事前就有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气氛,可让学生轻松进入到诗的氛围中,促进其自身情感体验的生成。

以上几个案例是在课堂开始时创设情境,其实创设情境可以出现在课堂的任何时候,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研读文本、探究文本,进而生成自己独特的文本体验。

二、催发问题生成,提炼生成信息

教学情境形式多样,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新课程也主张课堂上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从学生的质疑中精选出有意义、有价值、能引起人深思的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可以是课前生成,也可以是在上课过程中随堂生成。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再读文本,生成了以下问题:(1)关于林冲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其用意何在?(2)关于方向位置的描写,如“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关于林冲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则指出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侯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在课堂中随堂生成的,并非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整个课堂也就活跃起来。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还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滚动生成。这种问题生成法更有机动性,对教师而言更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抓住课堂上学生的闪光点,促成这一类问题的生成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研究。

当然,学习过程中学生错误的认识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教师要认真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认识,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与信息。毕竟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深,思想还不成熟,易生成各种疑问、矛盾和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并在引导、点拨中欣赏学生,捕捉学生的聪慧,从而既达到展示学生聪慧才智、独特个性的过程,同时又达到解惑的教学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信息,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文本的发现者、探究者。同时,教师也要做个倾听者,不断捕捉、判断学生生成的各种信息,适时参与、引导和激励,为生成信息与资源“保驾护航”,从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又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三、拓展生成资源,引导突破文本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文本,而是用文本教。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文本,让学生既结合文本,又有所延伸、拓展,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文本更具开放性,阅读时更有深度。

(一)突破文本,设计延伸训练

这个延伸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启迪学生新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活跃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做到由知识到能力的提升。

如在《花未眠》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课文有更深层的情感交流、心灵触动,我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点,即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此做进一步探讨。同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静待       花

开”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参与意识得以激发,思维异常活跃,写作起来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思想主题升华到“淡泊”“宁静致远”“顺其自然”“克服困难”“超越极限”“心灵纯净”等等。学生一改往日东拼西凑,苍白无力,了无生趣的行文内容,写起来也如活水流淌,碰撞出生命的火花。由此可见,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内在交流后,教师适度地把学生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那些精彩的说教所难以企及的。

(二)发散文本,拓展阅读层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多彩的生活,拨动着年轻的心,让学生加强课外相关材料的阅读,投入生活,观察、感悟生活,汲取生活的点滴,为解读文本积累第一手材料。为此,教师应让学生解读文本并拓展文本,即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把生活融在文本之中,把文本化在生活之中。

如教学《边城》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湘西散记》这部作品,同时还给学生播放湘西的纪录片与民俗纪录片。到第二课深读时,学生由于及时补充了相关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取得了意料之外的阅读效果。

当然,本文解读的过程也可以在课后继续生成,对有一些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或者是在课堂上产生非常大的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讨论,继续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上《孔雀东南飞》这一篇课文时,学生课堂上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之后周围的人对她是唯恐躲之不及,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回家之后,竟然还会有县令的儿子去追求她?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阅中国古代有关婚俗的知识,然后由学生自己作研究性学习。又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时,学生提出:文中的“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实生活中也有,如虚荣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呢?就此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多去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及人生观念等相关知识。

像类似的问题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并内化建构,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填鸭式的被灌输知识。因此,教师应提供、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信息与资源,并对文本的理解向纵深延伸,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激发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周臣.语文教学研究[M].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2004.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