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诵读促发展

2015-12-31 15:18李冬梅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读准文意范读

李冬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4-0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诵读的。给人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那位书读得抑扬顿挫完全陶醉其中的老先生,以及那群读着似懂非懂课文的天真无邪的小孩们的生动描述,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基本特性,即诵读教学。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及熟背,否则,文言文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很多农村初中生读不懂一般的文言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文言文时没有扎实地打好基本功。比如常用实词、常用虚词、常见句式等知识没有让学生牢固掌握,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没抓好学生的诵读和熟记。

引导学生熟读文言文有很多好处。首先,符合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积累,加深对文言语义的理解,提高文言语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其次,凡是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一些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文言之美,有助于变学生的怕学、厌学为想学、乐学。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范读激趣法

读懂的前提是会读。文言文中大量生僻字的存在,是使学生畏惧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绝大多数汉字读音古今相同。但文言文中有异读现象。有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等。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强”不读“qiáng”而读“jiāng”; 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不读“bèi”而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字古今读音不相同,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范读教会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还需对文字做一些简单的讲解。如对一些异读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逐渐能够举一反三,读准字音。针对文言文有些句式较长的特点,教师在范读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停顿,节奏鲜明,以免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笔者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这类情况还有很多,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从而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实践证明,语言规范、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二、精读理解法

现在很多老师在教文言文时重讲解轻朗读,生怕学生不懂文意便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这种满堂灌的方法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其实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完全不动脑筋,死记硬背,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根本体会不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对文言文产生了厌倦之情。教师何不换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呢?通过引领学生精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例如,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整篇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体味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其中“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学生在学习中不太理解文意,于是笔者就把这段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来强化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意思。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也降低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后面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三、灵活诵读法

在朗读一两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词句的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基础。读的训练是多样化的。朗读法有自由放声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指名读与齐读。有研读法、跳读法、查读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

例如,笔者有一次教《小石潭记》时,考虑到文章篇幅较短,文字难度不太大,就采用目前学生喜闻乐见的PK方式进行朗读,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课前,笔者给学生简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并提出:下一节课我们进行读书比赛,课文读得最好的小组取胜。所谓“好”,是指读准、读顺、读出情感;要求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最后评出班级总冠军,有物质奖励。第一课时,学生纷纷争着读书,在一组一组PK的过程中,学生将课文读准、读顺了,并且发现学生根据文意自己能比较准地断句。这样既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也时刻注意在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记,以读促悟。如果这样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熟读成诵法

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内容纯正,文采飞扬,文笔优美的文章。有许多经典的语句,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仍长盛不衰。

例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细细品读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多感悟积累。通过积累从而带动学生语感的形成,通过积累形成积淀,有了丰富的积淀,学生学文言文就能得心应手。长此以往就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背诵、理解的能力。那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原本枯燥单一的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读准文意范读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四读”教学法初探
浅谈“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