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如何设计一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少而精的数学情境,并将其融入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关键词:教学设计;问题情境;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做体验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
一、创设“情感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案例1:《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
生:知道。
师:那好,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摔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重新去配一个一模一样的圆形镜子吗?
(学生陷入思考中,大约2分钟)
生:要去配一个一模一样的圆形镜子,我先找出圆的半径和圆心。
师:很好!确定圆的条件就是找到圆的圆心和圆的半径。那么,你怎么找圆的圆心和半径?
生1:我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广,在一个圆上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因此我在这个碎片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斜边就是直径,找出了直径,就找出了圆的半径和圆心。
师:这种方法非常好,如果碎片不够大,那怎么办?
生2:我在一块碎片上画两条弦,再画出这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而交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长度就是半径。
从成语“破镜重圆”出发引出怎么找圆的圆心和半径,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迸发出思考的活力,使学生经历了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思维活动。
二、创设“建构式”问题情境
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己的建构。
案例2:《整式的除法》
阅读课本“合作学习”:1967年7月,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做环月飞行,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登月。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108米。如果宇宙飞船以1.12×104米/秒的速度飞行,到达月球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解答下列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时,你有多少种计算方法?
(2)类比(1)中两个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3a8)÷(2a4)和(6a3b4)÷(3a2b)吗?有多少种方法?
(3)比较(1)(2)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写下你的发现与体悟。
三个题目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过程,促进学生卷入情境,一方面学生觉得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另一方面學生觉得又是力所能及的。设计中的第(2)问已经为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起了“支架”,学生通过类比学习法,逐级攀升,自然产生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除法法则,从而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技能。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
案例3:如图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假设不小心碰碎了如图所示的部分,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补画完整?
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画法如下:
■
①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点B;
②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条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
③分别以点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B,连结AB、CB;
④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据此,学生进而提出并进行了如下探索:上述四边形到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所要研究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自主探索并发现了数学命题。
上述问题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何将所考察的对象进行逐步扩展,其中包含试验、猜想、联想、类比、化归、合情推理等手段,这正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理解方面,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深刻性上都会有所提高。同时,在学生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结论、进行评价的信息加工能力,使认识知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文.创设问题情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施国柱.“体验”教学法的创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陈旭远.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