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摘 要:在当前基础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技能,更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因而,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教学;角色转换;课堂主人;自主合作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技能,更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转变自己的角色、转变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室的功能等方面着手。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保姆”,学生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帮助”,课堂上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 有了问题更不会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时不时地给点掌声。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就像一潭死水,老师的激情表演激不起一点涟漪,慢慢地老师上课没有了激情,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了兴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恶性的循环使得课堂没有了生机,学生产生了厌倦。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地位。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曾经听了一位老师的英语课,内容是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Grammar ,讲的是现在完成时,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了现在完成时的定义、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现在完成时的时间词、现在完成时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形式等。教师高昂的聲音、充满激情的语言、标准的英语口语令在场的老师赞不绝口,学生认真地做着笔记,丝毫不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也是一片茫然。
这种学生完全置身课堂之外的教学起不到任何效果,更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是一个看客,教师的讲授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作用,更提不上学生的参与。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在每节课前5分钟时间里都会给学生预习的范围,学生可以自己预习,也可以小组讨论,预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到讲台上讲解自己预习的内容,介绍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一新生第二节课,我就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预习be动词的用法。学生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争先恐后地上台讲解be动词的三种形式:am,is,are,以及be动词的用法。还有的学生在讲解的时候提出问题让其他的同学讨论、回答。学生有的思考,有的讲解,有的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7 Shopping时,教师组织学生开了一个“超市”,课堂上学生运用学习的购物词汇和句型做买卖,教室里“What can I do for you?” “Can I help you?”“I want to buy...”“Im looking for...”“OK,Ill buy it.”“Ill take it.”“Here is your change.”……谈论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的景象。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口语交流之中,完全没有了课堂学习的压力,但是他们却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教师都会设计当堂检测这一环节。有的老师害怕耽误时间,对对答案草草了事,有的学生根本不知所云。我在这一环节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个一个面批,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学生一起找出改正的措施。有时由小组长分组检查、批改并做讲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参与小组讨论的机会,学生才能逐渐开放思维,勇敢质疑,学会自主学习,逐步学习做课堂的主人。
三、教室功能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就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房间。很多学校对学生提出要求:进校就进班,进班就学习。学生每天被困在教室里,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和同学讨论,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讲堂”变成“学堂”。
要把教室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如今很多学校都在教室的四面墙上挂上黑板,一次可以有十几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展示自己。学生参与度高,变得更自信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将学生推到了台前,教师默默地退到了幕后。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高效课堂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将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思考。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可以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和教室功能的转变等方面着手,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刘满.自主选择 合作探究 弘扬个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J].学周刊,201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