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绕西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行,小组合作成为课堂创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的分组,有针对性的问题研讨,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探究;优质高效
新课改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说明小组研讨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有的老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走走过场,没有弄清小组探究的问题目标、内涵、实质、流程,所以导致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理想效果。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理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避免语文小组探究中的表面文章
1.小组讨论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小组讨论中,往往出现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欲较
强,成为问题探究的主导,由于他们分析问题比较透彻到位,常常有出色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也导致成绩较差的同学自惭形秽,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干脆只做一个观众,由于偏离全员参与的轨迹,应该说这个小组探究是低效的。
2.小组成员之间缺少默契性、互动性
由于小组分工不明确,不科学,往往出现小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甚至有的学困生或者对小组探究不感兴趣的学生,谈一些无关的话题,游离于小组讨论的话题之外,只造成“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一个假象,实际上这个讨论是无效的。
3.小组活动选题不恰当,讨论不充分
老师选择的小组探究的主题,千万不能太随意,不能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老师只设计了朱自清的父亲在火车站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来刻画父子之间有怎么样的情怀作为探究的主体,那为什么不把作者两次流泪的原因作为探究的主题呢?因为两次流泪折射出儿子从父亲的背影中表现出来一种愧疚心理,从而产生对父亲的怜惜、怅惘、依恋之情,通过两次流泪更增添了背影感人至深的力量。同时,也要避免小组讨论“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现象。
4.老师不能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局外之人
小组讨论,老师要起到一个诱导引领的作用,不能认为讨论是学生的事,自己无事可干了,这就进入误区了,恰恰老师统领全局的作用更重要,主要表现在:组织是否合理,协调是否得体,启发是否到位,点评是否及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赞赏是不能吝啬的,个体评价和全面总结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就成为无序的谈话,这样的小组探究也就失去意义。
二、成就小组探究的有效措施
1.要合理分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别、基础差异、智商高低、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因素进行分组,一般分成6人一小组,每个小组中选1名优等生作为组长,3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作为成员。由组长牵头,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表现,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让
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挥,最终形成各显其才、各尽其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2.重独立思考,统筹兼顾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对于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特别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以便学生独立思考。防止因为思考问题的快慢,而出现慢的学生无话可说,思维敏捷的学生成为讨论的主体。
3.要精选内容
对于语文课而言,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
是内容可具体分解。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的的。哪些内容可分解?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内容有探究价值。有一定探究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4.应及时指点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合作的引导者。实践证明,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若教师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到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顺利地进行交流。
5.重激励评价,健全合理评价机制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
实践证明,它也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想学、会学、学好,成为高效、优质课堂的重要武器。
参考文献:
王育.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2002(0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