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科学的“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审视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低效能教学问题根源于:教、学目的功利化,偏离了英语语言本质;英语教学知识化,挫伤了学习英语情趣;手脑分离,学而不用;难度过大,挫伤胜任感等等原因。整合教学做,创设教学情境,实施角色体验法、游戏愉悦法、任务认领法、问题探究法是提升英语教学效能的可靠理路。
关键词:陶行知;手脑并用;哑巴英语;胜任感;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44-02
一、陶行知先生教学理念探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读活书,反对读死书;提倡教活书,反对教死书。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永久性指导意义。“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深学透,学到手,进一步发挥创造、创新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1]。其实陶先生所述的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来解释,即我们经常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光有理论只能解决“想出办法”的问题,但具体如何解决还得要“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即手脑并用才能生出力量。这里先生强调的还是要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因为只有手脑并用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2];三是教育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如果学生们天天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得到的只能是头脑里贮藏的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因此不能够准确地思考和认识客观世界。[3]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而言,手脑并用的手,不能狭隘理解为“双手”——因为,今天的英语教学悲剧就在于“手式英语”教学,即只会笔译英语。应该是,英语的运用实践,手是手、耳、口、心的综合体。“教学做合一”之“做”不仅仅指运用英语知识去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而应该是指“做”语言自身的事儿——听读说写,此其一,其二,“做”是指在做事儿中运用英语工具而非“做”——构建出什么英语语言知识体系。针对小学生英语教学而言,陶行知先生理论和方法应该作如是观。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将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适用于小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中,以求提升教学校能目标的达成。
二、小学英语课效能低下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教与学分离、教与做分离和学与做分离、手与脑分离。为教英语而教英语,忽略学生学习的诉求。内容安排、方法选择都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征。忽视了语言工具理性——“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教、学目的功利化,偏离了英语语言本质。天真好奇的儿童,初学英语的情景,总是令人难忘的。没有什么语法、规律的枯燥,只有好玩儿,只有游戏和快乐。当获知原来香蕉苹果还可以叫作apple、banana,爸爸和妈妈还可以叫作Mom and dad的惊喜,当自己apple发音准确,老师奖励一只香蕉时何等幸福。小小的成就促使其一定把banana说准确。语言就是这么简单。
2.其次,英语教学知识化,挫伤了学习英语情趣。英语不是死的知识。英语教学知识化是制约教学校能的根本原因。知识化,抽象的理念枯燥无味儿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规律。形象思维活跃、理性逻辑思维不足。直觉、感性、形象化、趣味化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视学生为“知识袋”、器皿,课堂气氛沉闷,不仅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相反却严重挫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乃至于产生厌学心理。
3.再次,难度过大,挫伤胜任感。难度大,超过小学生的接受度,导致兴趣丢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为什么某某课学得特别好?是因为我们感兴趣。但是,我们何以感兴趣呢?天生的吗?显然不是。其实,很简单,感兴趣是因为学习好。就是说,只是偶尔一次考试考得好,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胜任感,促使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推动其更加努力,于是学习更好,更大的胜任感产生……依次良性循环往复。相反,难度太大,挫伤其胜任感,会泯灭学习兴趣的。
三、小学英语课效能问题的应对思路
首先,更新理念,彰显语言工具理性。英语教学要回归生活,彰显生活化,以匡正知识化错误理念。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生动的七彩生活是语言的生命源泉。在现实的沟通交流中语言才是鲜活灵动的。当我们习惯地抽象它、概括它,将其升华为知识时,就剥离了其与生活的联系,阻断了它的生命之源。把时态、句式、语法知识编入教材里、板书在黑板上、写进作业本中已然是僵死的“死语言”了。在黑板上、在作业上、在考试卷上反复训练是纸上谈兵,最多是文字游戏而已。每一个会说的汉族人都知道,我们没有学习《现代汉语》、《语言学》知识,都学会了世界上最完美、最丰富也是最难学的语言——汉语。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欲望。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平台,激活小学生听说写的欲望和内在诉求——不得不说不得不听不得不写……(1)情境教学法。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通过情境教学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就轻松多了。我们在教动物单词时,可以利用幻灯片设计一条主线,把同学们带入动物园;先请同学们模仿动物的动作或者叫声如tiger,monkey,giraffe等等,然后通过幻灯片走入动物园把我们要教的动物引导出来并和它们做朋友;这样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学习动物单词。(2)小品游戏法。兴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小品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是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的永不倦怠的学习方式之一。合理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表现欲和自信心。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个学生标上序号,进行分组对抗赛;比如我们在教breakfast这个新单词时,全班同学按照老师的节奏边拍掌边读,老师随机说出序号three,那么每组的三号代表要起立快速准确地读出breakfast;获胜的同学及时地给予奖励。这样竞争的游戏可以使他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3)角色体验法。只要巧妙地借助角色扮演,就可以让孩子在扮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能更好地表现他们的模仿能力。如在教与操练running,walking,jumping,hopping这些动作之类的词,可以通过Simon says游戏安排一位学生说单词其他同学做动作,或者一位同学做动作,其他同学猜单词。这样让他们在模仿动作中边动边学,通过自己的亲身模仿单词帮助大脑记忆与区分每个单词的意思。(4)任务驱动法。这是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来完成模拟任务。我们在教Unit3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的时候,可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准备一个小比赛;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播放音乐开始作答,音乐结束比赛停止,全班同学检查答案(朗读原型与过去式),并且评出冠军给予奖励。(5)问题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恰如其分的问题对他人的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在质疑的前提下主动获取知识。我们在教授现在完成时态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如下配合:”Please open the door.”其中一位学生打开门后,我立即问这位学生:“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Im opening the door.”我再问全班同学:“What has he done?”可以引导学生回答:“He has opened the door.”并把问题和答案写在黑板上。我们可以换个主语和动作再问:“What have you done?”并帮助回答:“I have ….”我再板书出这两句话并给出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之一: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结构是have/has +过去分词。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最后,调整內容,呵护学习的兴趣。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的不同英语基础,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围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组织整合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小学生甚至只要完成听说基础训练即可,无须设置读写任务。在满足不同程度的胜任感的基础上,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两类,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与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相关的,而惊奇和兴趣情绪是密切联系的。将某些看上去“简单易懂”的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即可引起学生的惊奇和兴趣。如:一留学生出国,问服务生:“Where is the W.C.?”没有回答他。又问:“Where is the toilet?”仍然没有人告诉他。W.C.是中国人自己造的,外国人听不懂,而后一句是标准的英语,何以也无人回应呢?间接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其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就是说学习的成功经历体验的胜任感、成就感,是兴趣的最初触发点。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真实基础,循序渐进地规划教学,不可以急于求成,更不可以恨铁不成钢!
参考文献:
[1]大朋.动手动脑勇敢创造[J].孩子天地,2004,(03).
[2]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6.
[3]侯怀银,李艳莉.“教学做合一”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