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不少教师观念陈旧、视野狭隘,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及其基本规律不甚了解,教学的方法、重点就是翻译,就是死记硬背几个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要想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回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轨道上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规律;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依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拼命地教,学生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教师要有宏观的视野,要有全新的理念,要把传授知识和育人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这个根本,笔者觉得就是诵读、积累、冶情。
一、诵读涵泳,积淀语感
我们知道,高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而对如此精彩的文章,不读就不足以体味其精妙,不读就不足以领会其神韵,不读就不足以涵养性情、积淀思想。在诵读涵泳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文章情感之深沉、语言的精美,才能积淀深厚的文言语感。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靠自己的诵读涵咏。
比如李密的《陈情表》,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不仅品味了文言魅力,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孙相依为命、忠孝难两全的情感。再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到文章和谐的音韵和华美的词采,同时领悟到作者将充沛的情感寄予在农耕生活的形象描述之中。
诵读涵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美读而至熟读成诵,不仅可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章语言、情感之美,把握中国古代语言的基本规律,还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诵读涵泳,熟读成诵,这应该是一个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法。
二、积累字词,构建网络
我们追求一种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并希望在充满美感与思想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收获最丰硕的果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工作,教会学生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课本为主,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基础字词,以“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进行梳理归纳。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学习、专题讲授的方式,将文言字词分为“实词专题”“虚词专题”“文言句式专题”“词类活用专题”等进行讲授。比如“虚词专题”可以将十八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通过课文中的例句进行归纳整理;“文言句式专题”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通过例句向学生讲授用法;专题归纳和讲授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对高中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在平日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构建知识体系,并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难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去认识生命、丰富生命和提升生命价值”,于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注重逐步渗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点引导,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感悟空间,让学生拥有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恒心,去解开困惑,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幸福感。
三、深化认识,陶冶性情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文言文在这方面是极好的载体与平台。
在学习一些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定位思考,通过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如学习《鸿门宴》,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楚汉战争本身的复杂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对文中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讨论、评价,让学生了解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并能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正确地评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让我们在水与月的沉思中,在清风的涤荡下,豁然参透困扰人类千年的终极命题,并最终找到解决之道,发掘到人生的另一种活法,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境界,那就是用美的眼光欣赏生活、欣赏世界,来抵消功利主义对我们灵魂的侵蚀,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课内讲解仅仅是学方法”,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中积累、沉淀分析理解的能力,增厚文化的底蕴。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高中文言文教学只关注现实是不够的,那只会让我们看到应试的压力与残酷,我们还应穿透现实的迷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思想的深处掘进,向审美的高处跳跃,寻得一片宁静、安详、美丽的天空,在美好的愉悦与享受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轻松高效!
作者简介:陈璀,女,1987年生,皖枞阳县浮山中学语文二级教师。指导老师:周美超。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