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锦
摘 要:“数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既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而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也应是“过程的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呢?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流。而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主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
关键词:过程性学习;学习兴趣;精讲;合作学习;有效评价
一、问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符合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生本教学却完全颠覆传统教学理念,重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即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自主思维,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充分地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的发展。生本教学更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生本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过程的学习”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而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也应是“过程的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课堂,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呢?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流。而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主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所以,在课前先进行预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一种“假”预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把“导学案”变为“学案”,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却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布置学生预习要给学生“预习案”,让他们充分地思考,且“预习案”难度要适中,要有梯度,从简到难,让学生能有思维上的积累。现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课为例,说明“预习案”的设置:
问题:(P19探究1)有一个人得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播了几个人?
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递进,理解新知识,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案”:
1.根据题意填空:
①有一人得了流感,他把流感传染给了10个人,共有 人得流感;第一轮传染后,所有得流感的人每人又把流感传染给了10个人,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人得流感.
②有一人得了流感,他把流感传染给了x个人,共有 人得流感;第一轮传染后,所有得流感的人每人又把流感传染给了x个人,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人得流感.
2.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
有一个人知道某个消息,经过两轮传播后共有49人知道这个消息,每轮传播中平均一个人传播了几个人?
解:设每轮传播中平均一个人传播了x个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
提公因式,得( )2= .
解方程,得x1= ,x2= (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轮传播中平均一个人传播了 个人.
这个预习案第1题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从数到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入手,体现思维积累过程;第2题呈现新知识解题过程模式,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整体认知;两题知识由式到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快更好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备课时我制作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纸板,准备上课用。但在带来学校的路上不小心被小孩撕坏了,只留下一个底角和底边,如何将这个残缺的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问题生活化了,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个个在练习本上画画,再小组交流,当我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个个争着回答。因为他们各人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有的熟悉两底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在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了几种不同的画法,有利用两底角相等的,有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通过这一活动大大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死板地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把数学教“活”。
案例二:在教学“圆周角”这一内容,在验证“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时,先给出有一边为直径的情况,学生很快验证结果,然后提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它们的一边一定是直径吗?还有其他情况吗?你能否把它分类?面对提问,学生纷纷思索,最后得出还有两种位置关系,也得出分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对于质疑得出的结论,学生也展开验证。这样通过质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拓宽了学生的教学思维。
(三)以“精”入课堂:精析,精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教师讲得少是为了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以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学生要精练,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准备问题,设置出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如,发散型问题、疑惑型问题、陷阱型问题等。教学中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要“练在讲之前”。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组间答辩、师生相互质疑教师点评讲解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师的“精”析,要“析在关键处”,课堂上以学生的“学”定老师的“教”,当学生“学”到疑惑之时,教师适时介入,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思维得到极大的启发,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排斥个人学习,而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互相协作、探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亲历”。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倾听,会质疑、会组织、会总结。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不能放任自流,注重小组合作交流时间的分配,并关注学生实际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同时生成教师预设的应用拓展。
总之,以人为本,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有利于学生生命生成并不断完善,才能让生命在知识的阳光中尽情舞蹈。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覃仁和.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姜瑜.浅谈“以练为主”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4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