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中的“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通过讲述的方式明确将一些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新课导入、探究活动、利用错误、课堂结尾时巧用留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留白;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48-02
【作者简介】刘波,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如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计白当黑”技法),此举往往给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教学同样可以“留白”,教学中的“留白”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通过讲述的方式明确将一些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试就高中历史课堂巧用留白、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谈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时留白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11月15日,索马里海盗劫持了沙特超级油轮“天狼星号”,此举震惊了全世界,时至今日,船队出海都需要本国或国际专门海军舰队护航,但被劫持事件仍时有发生。大家想想,在科技与军事实力如此强大的今天,航海都如此困难,那么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西方航海家们又是怎样实现他们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历史现场,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在这里,教师联系现实生活,将留白融入教学设计中,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二、探究活动时留白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当人们在看到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时适当留白,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评价林则徐的教学环节,为避免直接照搬教材结论的做法,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教师首先出示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史学专著中有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表现的材料,然后围绕“如何评价林则徐”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1)在“开眼看世界”方面,林则徐跟同时代士大夫相比,有没有走在前面?还有没有不足?(2)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跟真实的林则徐一致吗?(3)我们应该如何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这一连串的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内在紧张,这种紧张构成一种积极的“内驱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急于填补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材料的认真分析与课堂的合作探究,最终生成关于林则徐的新评价:林则徐的确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开眼看世界是可贵的,然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之举措则又表明其开眼看世界还是有限的。应该说这一结论是历史的、唯物的、去教条化的,这样的课堂探究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三、利用错误时留白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叶澜教授也曾经提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错误的价值,把它作为教学上有价值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教师要针对错误资源,留下空白,暴露问题,以纠正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一般会设问: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往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来进行判断,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然而,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恰恰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学生的惯性思维影响了正确判断,针对学生暴露的这一问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应留下空白,欲擒故纵,接着追问学生:如果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那么,一战结束后,当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时,为什么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了呢?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分析问题不要墨守理论的窠臼,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恍然大悟,发现了自身惯性思维的错误,最终纠正了思路,找到了答案,走出了误区。
四、课堂结尾时留白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课堂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教师若留好空白,弹好终曲,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能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完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后,可以设计以下结尾: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由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经过一个多世纪前仆后继的顽强努力,才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虽然没能完成这个任务,但它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要阶梯。中华民国的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中国的帝制时代,而且在于开辟了未来,开启了中国的共和时代,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二十世纪只是刚刚开始,辛亥革命无疑跨出了很大一步,等待着中国人要走的路依然还很漫长……此处留白,不仅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道德感、理智感的熏陶,形成教学的高潮,而且为后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教学中的留白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与境界,它不是简单省略,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教学中的留白,必须符合和谐的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不停滞,不隔断;必须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思想驰骋有空间、有余地。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学留白艺术,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创造性与生成性,走向有效与高效,彰显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籍莉.蔡格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基础教育,2008(03).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连花.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a/2013/02/02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