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2015-10-29 11:54余碧辉
关键词:生成资源文本解读错误

余碧辉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坦然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其它原因出现的错误,或及时辨错,或借错入文,或将错就错,巧妙化解错误,利用错误,变废为宝,把它变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在课堂上似无意实有意地制造一些错误,把这个错误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的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研读文本。

关键词:错误;文本解读;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85-1

一、及时辨错,曲径渐通幽深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语文课堂上,即使学生出现一些简单错误,也可成为文本解读的生成性资源。

学习《赤壁》一诗,朗读声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铜雀春深锁二娇jiāo。”其他学生纷纷更正:“锁二乔!”“从书本看,的确错了。但为什么不能锁二娇?不就是指两个娇女子吗?”学生踊跃回答:“不能。书下注解提到:二乔指大乔小乔两姐妹。”“锁二乔特指这两位重要的夫人被抓,表示赤壁之战失败。锁二娇不具有这个效果。”我顺势推进:“那为什么要说锁二乔,而不说赤壁之战失败呢?”学生在“借代”、“象征”等答案的互相碰撞中,渐渐明确“这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学生的简单错误,及时引导,生成了新的课堂资源,让学生“愤”,让学生“悱”,从而激发了全班学生纠错的欲望,进而激发他们深入解读文本的激情,曲径渐通幽深处。

二、借错入文,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位置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老师敢于直面意外,化解意外,变“废”为“宝”,创造属于自己课堂的精彩。

今年3月,在靖江听到了浙江名师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双手》。这节课,肖老师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意外:因各方面的原因,印发给学生的课文错误连连。显然,按既定预设来推进课堂已经面临阻力。但肖老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读课文,找找文章中有没有不通达的地方。”这个问题一出来,原本陷入绝境的课堂一下子焕发了生机,这个意外的错误也成为了本节课可贵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们都仔细地读课文,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那只大手把我的手掉过去看手背。”中间漏掉了一些词。肖老师马上追问:“你们觉得‘那只大手把我的手这句后面漏掉的是什么词?”有学生说:“握住。”有学生补充“紧紧地握住。”肖老师表示不完全准确,提示他们联系上下文再推测。这时,有学生举手:“应该是紧紧地裹住。‘裹比‘握感觉要紧,要严实,既体现张迎善的手大,又体现他的热情和真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节课上,肖老师巧妙地利用出现的错误,借错切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既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有对细节刻画的赏析。这样,把学生引回到既定的预设上来,但又多了不少沿途跋涉的风景。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

曹文轩老师在谈及学生不能完成课堂老师预设时,“悄然撤退是一个潇洒而美丽的动作”。从预设中悄然撤退,借错切入,其实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深入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也就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三、将错就错,绝知此事要躬行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有的时候,学生的错误实际上只是源于思考的不全面。如能顺着这个错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不但能达到完善的答案,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日趋严密。

学习冰心的《致母亲》一诗,整体感知时,学生们一致认为此诗就是表现对母亲的爱。这个答案谈不上错,但不具体不完善。我没有否定他们的的答案,而是让他们从诗中找出表现对母亲的爱的诗句并品读。找着找着,学生们首先发现了“悲哀”一词。我因势利导让他们结合诗句说说为什么“悲哀”?渐渐地,学生对此诗的理解由笼统的“爱”走向了具体的“思念”、“感恩”。

将错就错,让学生“躬行”,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长此以往,也能提升其思维能力。

四、故意构错,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厚江老师经常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激发矛盾。”“老师要善于与学生形成矛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似无意实有意地出现一些错误,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何尝不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呢?

今年5月,赴如东听了一节课《一双手》。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这样的:

教师在屏幕上投影了最后一段的课文:“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翠绿的森林。”教师请学生看屏幕齐读。这时,有个“火眼金睛”的学生指出:“老师,这段话与课文不一样。”老师也似乎一惊,“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学生马上兴奋了,都拿着书说:“书上是‘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而屏幕上只有‘一山,不是‘一山山。还有原本的‘……已经变成了‘。”教师似乎不以为意,“有什么区别吗?”老师的淡然反应马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山山比‘一山更显出张迎善的成就之大,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一山山指更多的山,无数的山,这里其实是以点带面,也是对其他无数像张迎善一样的林业工人的赞美。”“省略号比句号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言有穷而意无尽。”……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一个精心构思的一个错误,瞬间点燃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使课堂变得精彩丰盈。

叶澜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利用课堂上不期而至的错误,巧以引导,也许会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地深入文本。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不期而至的错误的确是语文文本解读的生成性资源。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文本解读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