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宝江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对高中数学导学案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导学案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1-042-01
0
一、高中数学导学案产生的背景
高中数学导学案的产生一是因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高中数学导学案的产生二是因学生的差异性明显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梦想。由于现在学校的扩招,学生层次差距明显一直是教学的难题,相比之下,导学案教学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二、对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认识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
三、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写的几个基本问题
1. 如何确定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乍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同,教学中很容易搞混。
(1)仔细分析,二者在概念上有很多区别。
(ⅰ)目标出发点不同。“教学目标”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出发点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ⅱ)目标的对象不同。“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面向的是教师和执教者本人:“学习目标”是由师生根据学情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ⅲ)表述的程度不同。“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执教者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操作性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明了、通俗易懂。
(ⅳ)目标的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指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的确定可指学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ⅴ)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應应该用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可见,“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情、师情和校情。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 导学案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学”
学法指学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少教师感到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写。
(1)比如,有的导学案“学法指学”就四个字:列表、归纳。这样的指学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内容列表”、“从哪些角度归纳”等。
(2)再如,一份导学案“学法指学”是这样陈述的:观察法和比较法法相结合。学生一定会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较?从哪种角度比较等。所以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
3. 问题层次化如何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这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但问题究竟怎样设计,这是一个“学问”很深的问题。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3)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4)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4. 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这里说的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小结。
一份导学案3/4的篇幅由老师把知识框架全部打印出来,教师完全代替了学生学习,把知识点小结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导学案上,结果比传统的课堂更糟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满堂灌”,学生又根本不会再去看书,再去思考,那么知识怎么巩固?能力怎么培养?
5. 如何进行“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
“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节,因此要求也不一样。
(1)归纳小结是将问题逻辑关系显性化的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2)课后反思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
(ⅰ)从过程来看,可以是学生预习中反思,也可以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
(ⅱ)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ⅲ)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引学学生课后“三问”: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或对什么问题很有兴趣?想深入探讨?)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6. 课堂实施的基本程序
①预习指学,②学生预习,③分组探讨,④典型发言(教师点拨),⑤教师精讲,⑥反思与练习。
7. 评价体系
如何编制限时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作业(试卷)的结构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对能力要求等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生源情况)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