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琼 李金年 朱阮芳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发展战略及树立科学的“三观”有重要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面对当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凸显许多的弊端,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话语和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课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面对新环境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高校必须根据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准确进行定位,明确它的作用,对思政课进行改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文件,即关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政课。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当代大学生“三观”形成的有无可替代的作用[1]。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大学的本质。《意见》指明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定位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的鲜明体现,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的主旋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平台。
一是学科定位,思政课是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思政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就要求我们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二是态度定位。思政课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在开设,并且在高校的所有课程中,也唯有思政课高度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在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这些都说明思政课对于国家战略或是大学生的教育都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作用
1.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与各国文化碰撞交流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和“攻坚区”,更加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的思政教育。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多么弱小,遇到哪些困难,一直都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2]。作为当代大学、必须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2.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黄金阶段,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思政课的学习,为他们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奠基,有利于形成科学革命的“三观”,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开展思政课,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历史演变的必然规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建立他们的理想信念。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遇事泰然处之,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处事的能力。同时思政课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有助于培养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日益发展,各种文化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十分很活跃。此外,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认为学习它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毫无价值。这种现象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如教材知识不新颖,时代感不强,创新性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没有紧扣时代;教学方式方法老套,空洞说教,即使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也仅仅是把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理论和思想素养,就必须切实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思政课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极其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上课犹如听天书,应付考试是他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堂是栩栩如生、联系实际的,在课堂上有活跃的师生互动,学生也能自如地操练理论知识。要想课堂教学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抓好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前提条件。
2.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学识,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思政课的改革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与素质教育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定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融入参与学习、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等过程中,以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思想素养。
3.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上升。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新的教育观念的实施者。江泽民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教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3]。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怎样更好地学习。贺亚兰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优异的‘传道者;转变思想,创新方法—做优异的‘授业者;解疑释惑,实践育人—做出色的‘解惑者”[4]。改革后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而广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途径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终身和全面发展。改变以往的应试教学观为充实自我,提升内涵的学习观。发挥其主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变以传授知识的单一目标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加强信念教育的多维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教学的内容来源并依据于教材,而不等同于教材,教学内容要建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但要根据教材做相应的调整。目前,思政课基本按照教材教授知识,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上课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主次和轻重之分,乱弹钢琴。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时代感更强,与学生联系更紧密,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案例中理解和巩固课程内容。不断调整它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最本质的举措。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模式,它能充分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忽略教师作用。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目前,各高校积极探索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兼顾的模式,即第三种教学模式,推出了“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5],坚持课堂为主,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索相结合。另一种是“慕课”,即MOOCs[6],它不受时空界限,又不同于静态网络课程,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获取知识更便捷、丰富和凝练。随着高校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会有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出现。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虽然讲授法有很多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当前大学生比较喜欢新颖的教学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浇灭了学生获取知识热情的火焰,也不能提升其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上课时,注意将课本的知识联系实际,将热点引入课堂,将空洞的理论,用原理加例子的模式说明,使其通俗易懂。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制作课件,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视频,使课件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以提高教学目的。
(五)教学话语的改革
思政课教学话语,即思政课教学为了完成自身任务和实现自身的功能而构建的一整套语言形式[7],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怎样表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表达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传授者与接受者即师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话语难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虽然目前教师教学话语能基本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但仍有部分教师在某些课的话语存在一些不足[8]。一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二是教师课堂上的满堂灌,没有实现话语上的互动;三是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没有注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改革首先要将教材语言转变为学生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师要把教材吃透,融会贯通,然后用自己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并用生活中的事例来恰到好处地证明。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的对话,发挥学生和老师的双主体作用。最后,在话语的指向上,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的单维目标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知识的多维目标为方向。
(六)考核方式与评估的改革
考核包括对教师与学生的考核。在教师考核方面,由于高校的思政课都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表现出“显性逃课”或“隐性逃课”的行为,这都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敲响了警钟。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或者在考核上不负责,意气用事,用兴趣代替标准,难以测量出教师教学质量。因此,要从多方面去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对学生收获进行评估,避免用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可以采取撰写小论文,写读后感等方法来考核。通过考核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套优秀的课堂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曾.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黑河学刊,200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338.
[4]贺亚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53-54.
[5]曾合辉.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6]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70-73.
[7]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对策,2014(11):71-74.
[8]陈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创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