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如
[摘 要]广泛阅读、尽可能多地接触母语材料已经成语文教学的共识。我们在带着孩子细细品读课文的同时,还当注意拓展阅读,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原文对比、前后联系和拓展延伸等方法,丰盈阅读材料,以唤起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提升他们语言表达的智慧。
[关键词]对比阅读 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3
随着“书香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的阅读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教材选文,而是融入了大量课本以外的阅读材料。这样,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我试着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将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做到博而不杂、增而不乱,让孩子们读有所指、思有所向,在广泛阅读中滋润心灵,体悟言语表达的智慧,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原文对比,悟修改之妙
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的作品。在编辑时,编者会根据学段、单元目标、学生实际,对语段、词句等进行适当的改动。稍作留意,我们就会在一些课文下方发现“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的小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领孩子们去关注那些编者精心修改的语句,并通过与原文的写法进行对比,感受其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领悟不同表现手法的巧妙,还能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如,《孔子游春》一文中“论水”部分,编者将孔子说“水为真君子”的理由归纳为“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点。而原文是这么写的:“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教学时,我在引领孩子反复阅读品味、感悟课文排比句的朗朗上口、见解独到之后,出示原文,让他们讨论其中的异同。这样的阅读对比,既是对课文阅读的拓展,又将孩子的思维引到对写法的品悟上。原先,学生对课文的叙述还是不以为然;对比后,他们确实感到改过的文字更为精炼、更有韵味、更明白易懂。而原文对水的论述虽然不太易懂,但内容更为丰富。通过一番猜想、推测性阅读,孩子们惊叹于孔子那睿智的思维,被他那博学善思、循循善诱的形象所吸引。在接下来的尝试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这一环节中,学生也有了想象的依据和起跳的平台: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它好像很果敢;水满即止,并不贪得,它好像知足常乐;水遇冷结成坚硬的冰,遇热化成轻盈的汽,它好像善于保护自己……快乐阅读、快乐发现、快乐写作,这样自然而又大容量的读写环节,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再如,《夹竹桃》一课第三自然段的结尾,教科版的课文直接引用原文:“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而苏教版课文做了这样的改动:“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教学时,我将原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对照,各抒己见。他们从情感、句式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一致认为改过的句子更为简洁、更富诗意,情感也不那么消沉,与上文的行文风格更为匹配。
潘新和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这样的对比阅读,在教师有依据、有源点的拓展整合的引领下,孩子们不再觉得是负担,不认为是累,反倒津津乐道,在品头论足中不知不觉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语言文字的鉴赏与表达能力。
二、前后联系,构认知之架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基本上要么写人,要么叙事,要么绘景,要么状物,要么说理。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相关联的课文进行整合,让学生对比阅读。写法相似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写法不同的课文,则能启发孩子的思维,积累更多的表达形式。这样的对比阅读,是一种温故知新,对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大有帮助。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在教完开篇的美丽的春景描写后,我们不妨将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相关描写一并出示,如《第一朵杏花》中对春风的描写、《爱之链》中三次环境描写、《广玉兰》中对林阴道两旁景色的描写、《孔子游春》中对泗水河边春景的描写等,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景色描写对创设诗化意境、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教学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时,我们也可以从前面学过的课文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形成个人能接受的见解。
前后课文的对比联系阅读,能让学生对本组课文进行再认识。单元组,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主题独立阅读岛。组内的课文,都在单元同一主题的统帅下百花齐放、各展风姿。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同属战争题材,但选材角度不同,有正面的硝烟弥漫,有后方的暗流涌动,有战后的侠骨柔情;文风也各不相同;表现手法更是各有千秋。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做一番对比总结阅读,品一品各自的写作特色,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
三、拓展延伸,增表达之巧
无数实践证明,有计划、有主体的循序渐进的阅读,远比漫无目的的随手翻翻的效果好很多。儿童习得语言不是本能的,而是其认知能力和外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针对所学的课文做同类文章链接或者整本书推介,让学生在“举三反一”中反复浸染,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沉淀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自己的真切感悟。这样如禾苗成长抽穗般自然而不知,日有所进而不烦厌。记得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拓展延伸,将有关战争题材的诗篇汇聚一堂,烹饪了一套精神大餐:
1.“悲”字见情:面对死亡,陆游心生悲切,这是怎样的悲?
2.“定”字显志: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宋朝岌岌可危之时,他的哪些诗篇充满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向往?
3.爱国,永恒的主题:你还读到哪些诗人表达一片赤诚的爱国诗篇?
对这些问题,孩子们侃侃而谈。他们从陈子昂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说到陈然《我的自白书》里“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的悲壮;从陆游年轻时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到年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现的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拳拳爱国之情,震撼着大家的心灵。其他同体裁、同题材的文章阅读,更是举不胜举。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及时给新学的课文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密友,孩子们绝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以课本选文为桥梁,通过原文对比、前后联系、拓展延伸三种方式来整合课堂阅读材料,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既有品词析句的深入体味,又有“观其大略”的广闻博览。我相信,这样日积月累地丰盈语文课程资源,必将带给孩子们广泛的认知结构,“务于精熟”的厚积薄发。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