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波
[摘 要]步入了高年级,学生却越来越怕发言。对此,教师要传递生命关爱,打消表达顾虑;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表达欲望;丰富实践,提高表达素养。只有将口语交际融入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养。
[关键词]口语交际 关爱 情境 实践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92
步入了高年级,很多学生越来越怕发言。虽然胸藏锦绣,下笔千言,但是逢到当众交流就局促不安,语无伦次。怎样缓解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高原反应”呢?
一、传递生命关爱,打消表达顾虑
1.俯下身子,用聆听传递关爱。周一贯认为:“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引导。”我们要永怀一颗虔诚的心,用温润的笑容,溢满关切的目光,关注学生们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由衷地表达听后的感受。
2.尊重差异,用赞美呵护信心。我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经常赞美学生,尤其是肯定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发掘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光发热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大胆地表达。
3.满怀信赖,用期待守望精彩。我常常不厌其烦地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像教徒那样虔诚地守望花开,信赖他们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谈笑自若,说出精彩。教师应把爱的阳光洒向学生,欣赏口才出众的学生,更要接纳鼓励那些平凡、不善言辞的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的认同与慰藉,打消表达顾虑。
二、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1.再现文本情境,点燃探究热情。“这看似不起眼的半截蜡烛,放在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播放紧张的背景音乐)然而这天晚上,它被点燃了,牵动着一家人的心。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却危机重重,步步惊心。他们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斗智斗勇的呢?”《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的导言渲染了阴森可怖的氛围,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创设想象情境,放飞语言思维。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可紧扣“轩然大波”一词,出示“校门口”“书声琅琅的教室”“座无虚席的阅览室”等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触摸文字背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痛苦,艾滋病的可怕。
3.捕捉生活镜头,打开源头活水。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语言生长的土壤。一天,向来准时的我“迟到”了。“对不起!今天一早去学校阅览室看书,不知不觉……大家能原谅我吗?”“能。”于是我顺水推舟:“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要学会解释。”我从迟到引入话题,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景冲突中,使学生的语言如幽谷的清泉蜿蜒而来。
三、丰富实践,提高表达素养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是口语交际的舞台,而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主阵地。
1.每课一讲,播种自信。演讲可以逐渐提升自信,消除公开发言时的胆怯心理。每节课,我都会挤出几分钟来随机抽学生上台演讲,内容和形式不限,可以播报社会热点新闻,自主推介一本经典读物,也可以说说身边的人和事等。
2.复述课文,内化语言。汲取教材语言的营养,口头表达才会“茁壮成长”。复述是创造性地再现文本的过程,也是吸收和内化语言的过程。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推敲》,我引导学生模仿《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手持折扇,复述课文:“话说贾岛访友未遇,甚是遗憾。想留一首诗赠给友人,却为一字大伤脑筋……”
3.即兴辩论,开掘潜能。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能进行初步的分析推理。教师可以灵活预设话题,适时打破司空见惯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一时间正反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掘出最大的表达潜能。
4.说写并重,均衡发展。高年级的课外练习中,写的任务层出不穷,而说的训练寥若晨星。厚此薄彼的现象束缚了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均衡发展,教师要将口语交际和学生的成长相结合,将课内习得的语言进行迁移和拓展,使学生形成乐于分享的生活态度和善于沟通的表达能力。例如,学完《变色龙》后观察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完成口头习作片段。
只有将口语交际融入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养,站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秀出真我风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