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芳
摘要:化学作业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业的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如何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能打动学生的作业呢?本文就从新课标下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形式、策略和改变作业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作业;作业设计;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82-2
化学作业,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技能,还能反馈出学生在思想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方面和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方面的基本信息。化学作业是链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依然延续应试教育理念,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微乎其微,进而形成了传统的作业特点。
一、传统作业的特点及其弊端
传统的化学作业有如下的特点:①缺乏灵活性——形式单一,一般只注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②缺乏开放性——条件明确,结论唯一;③缺乏创新性——解题要求模式化,模仿性强;④缺乏拓展性——内容狭窄,只强调紧扣重难点知识,紧扣考点、考纲,不敢越雷池一步。虽然传统的化学作业能较好地巩固和检测学生所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种种弊端:有些教师不经过认真选题,随意布置作业,大搞题海战;有些教师相信一句老话“水浸木头烂”,就让学生反复练习,甚至不断重复,在这样的机械性的操作中,让学生来掌握知识;甚至还有些教师在高分的诱惑下,想急于求成,不愿意帮助学生做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的网络,甚至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也不屑一顾,不愿意花时间去查找资料,认为这样做收获小不合算,看不到这些工作将对自己和学生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们来负担。”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新课标下化学作业的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1.体现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设计应富有新意,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寻求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2.考虑个体差异性。
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方面存着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作业设计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当天所学知识,以巩固为主要目的的基础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做;而针对学生自身发展性目标设计的选做题,对学生不做硬性的规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能力强弱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3.注意适量性。
过多的作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而且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适量。
4.倡导合作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而在过去的甚至包括现在的相当部分化学作业中,过于片面的强调了独立思考,而忽略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5.鼓励探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作业也应由传统的单一的重复训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训练;由传统的“温故式”作业转向创新性作业。
(二)作业设计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下化学作业的新特色,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重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以外,还要因人而异地布置一定量的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多样化的作业。
1.阅读性作业: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拓展视野”,这部分内容如果利用得好,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发现”、“植物怎样吸收氮”、“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可燃冰”等等。
2.观察性作业: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实验或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学习了《金属的防护和回收》后,让学生去观察家中各种金属生锈的剧烈程度以及它们所处的坏境差异。
3.提问性作业: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不愿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连老师的提问也不愿主动回答。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把“提问”作为一项作业来完成。要求每位学生在当天作业的最后写出自己想提的问题,或是自己存在的疑问,并且每隔一定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来交流,把质量高、具有实用价值、又易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学完“盐酸、硫酸的性质”后,有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呈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呢?要除去盛放石灰水试剂瓶内壁的白色固体,是稀盐酸好呢还是用稀硫酸,为什么?
4.探究性作业:化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我以书本中的“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为主。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简易净水器”、“铁钉生锈”等。这种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实践性作业:传统作业中存在着重书本、轻实践的情况,而新课程就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的作业要求。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摒弃仅仅重书本的弊端,而要让作业从书本回归到生活,将问题置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加强作业的实践性。如:在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校园内或小区内各配备有哪些灭火器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交流讨论来了解它们使用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学习了“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调查当地河水的水质情况,交流河水被污染的可能原因,并用所学的净化水的知识来制作简易的净水装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性作业中,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三学生由于刚接触化学,所以一开始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都很浓;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多,尤其是需识记的知识较多,很多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把学化学、做化学作业当作负担,因此应付心理严重,常出现不完成作业和抄袭作业的现象。我想要使学生对化学真正感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设计作业时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题目来。
在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留下这样的作业:在家中遇到煤气泄漏或者油锅起火,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在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救火?夏天的夜晚出现的“鬼火”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一出就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就连那些调皮生、学困生也踊跃发言。类似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人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怎样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因人而异,讲究层次性。如在学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基础题:(1)6克氯化钠放入24克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20克氯化钠放入25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1克未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提高题:(3)把4克三氧化硫通入96克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4)50克的五水硫酸铜晶体溶于50克的水中,经搅拌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拔尖题:(5)13克锌与10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求:
①可生成氢气多少克?②稀硫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③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来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让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提高成绩;使优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其有“吃的饱”的感觉。
3.进行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进行变式练习。“变式”就是指在不改变关键内容的前提下,变换关键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题:等质量的镁、锌、铁放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比?
变式一:将过量的镁、锌、铁放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比?
变式二:将镁、锌、铁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求消耗镁、锌、铁的质量比?
变式三:将镁、锌、铁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求消耗的硫酸的质量比?
通过这样的变式和延伸,会加深学生对镁、锌、铁与酸的反应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的评价
针对新课标下化学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应全面、公正、艺术地评价学生的作业。
1.改“单一”的对错评价为“多向”的优劣评价。
聪明的教师总能抓住学生身上某一亮点对其进行适时地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是如此,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等。有优点的则大加赞扬,有缺点的则旁敲侧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轻”作业结果,“重”作业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为了尽快地把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批完,在批的时候只关注题目的最终结果,结果对了就打个“√”,结果不对就毫不犹豫地打个“×”。殊不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无形中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应该“轻”作业的结果,而“重”作业的过程。哪怕学生做出来的最终结果不对,教师也应该仔细研究一下他的解题过程,看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即使同样一个答案,有的解题简单,有的繁琐;有的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抄袭同学的结果。如果教师给同一个评价,就有失公正。
3.由“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仅凭教师坐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显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随堂面批、精批细改等。这几种作业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作业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果每一个老师对作业的认识,都能够突破以往的框架,在作业的设计、作业的评价等各环节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势必会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殷玉美.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落实减负增效[J].化学教与学,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