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东
【摘要】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中学生作为准社会人,拥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尤为重要。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超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是责无旁贷。本文就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物理学科 实验教学 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60-01
0
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方法与模式还局限于传统思维观念与惯性,对实验教学应用性优势的开发力度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无疑受到了抑制,本文就对学生创造力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培养进行探讨。
1. 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针对所教授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根据所涉及内容的难易程度、易混淆知识点和注意事项进行演示解读,在演示实验中建立学生全面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自主观察中获得感悟,在教师启发性思维的引导下学会应用自己的思考去尝试解读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思维与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他们探索兴趣将思考化为行动力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此时多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能动性受压缩,发挥空间小,可在演示实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探究性实验优势进行开发,合理掌控课堂节奏,引导学生在探索性的模式中获得自身的成长与感悟,从而在培养自身创造力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能力锻炼。
比如高一物理教材中对于“力”的探索,在“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可以借由探索“分力与合力”的关系进行解读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探究解读,结合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和习题练习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行创造性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以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做到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性思维火花进行保护和鼓励,让他们在被肯定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与成就并长此以往形成良性的探索思维与习惯,最终形成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力。
2. 创新设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与优化除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思考补足缺陷、优化过程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设计的方式在不改变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对实验设备、操作方案等进行设计创新,比如改进实验设备、方案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所涉及的众多试验不少较为抽象或与现实存在偏差,学生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盲目迷信书本没有自我辨析和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以极为不利的,没有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受教学目标影响,学生们不可避免的在创造性思维发挥方面受到一些局限,不过在可控范围内,由教师引导下的实验创新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在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发问、积极寻求解答,并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探索成功原因与失败原因,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以高一物理中对“加速度、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为例,课本上限定的实验条件是水平板必须光滑,但是实际试验中,必须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与作用,此种情况下,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摩擦力、拉力、合力的概念进行分析认识,验证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实际情况中存在摩擦力为限定条件,让学生探索合理的解决办法并进行解答,配合再次实验进行验证。
3. 改变常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过程、操作实验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只注重实验形式的演练模式,学生们可以说是通过模仿、继承刻板的获得知识与技能,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已经不能再固步自封,要走出传统观念局限,不再一味的追求重复与稳定性,排斥出现的一切可能性,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要在教师乃至学生中间培养出求同存异的气氛与思维。
例如一个题目要求“用一根卷尺测量一堆砂砾间的动摩擦系数”,乍一看本题无从下手,毕竟卷尺只能获得长度,动摩擦因素看起来不仅困难且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妨换个思维,动摩擦系数的获得需要建立在选对运动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实验中最常使用的斜面模型,可以通过逐渐增长斜面倾角使得木块在斜面上发生相对运动,由此,可以联想到砂砾在斜面上慢慢滑下形成圆锥体并且不断增高直到即将发生滑动状态,此时砂砾的形态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斜面模式,以这个斜面上的砂砾作为经典斜面上的木块不就能顺利的获得动摩擦系数了吗?像此类题目物理中还有很多,都是通过将一些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通常接触到的一些可测量的简单物理量来进行解答,在这种题目中,关键性的就是学生们设计性实验思维的模式和求异思维的探索精神。
总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启发性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创新性实验试剂和设计性实验等途径开发、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