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芳
【摘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在培育人们健康心理,陶冶情操,修炼品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健全人生的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可贵。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新课程教学中,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人才成为了素质教育展示成果的新窗口。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心理教育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05-01
0
数学家华罗庚说:语文天生重要。语文课本是一座丰盛的情感宝库。把每一节语文课变成一顿丰盛的情感大餐,从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此方面,语文教师大有可为。
一、热爱生活与生命,体验真善美
生命教育就是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引导学生体悟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存在价值,认识生命的平等与博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扭转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育出学生关爱他人的胚芽。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益于学生获取积极人生的生命与情感体验的基因,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生命与情感体验。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得到充分的体验与感悟后进而会比照自身,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达成“见贤思齐焉”的效果。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得以实现。
如《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陈情表》中的“忠孝”美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人道主义关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力的顽强不屈的精神等这样的生命情感内容。除了让学生体悟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再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表对生命的看法,进而将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活动中,不知不觉中也给学生灌输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核心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二、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转变叛逆心理
高中时代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最敏感的时候,学生叛逆心理严重。当教师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就无法吸引学生从而加重其叛逆倾向。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吸引其兴趣就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此,教师首先考虑课堂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新颖别致的导入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先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该词的气势和韵律,再引导学生诵读该词,体悟其豪迈顿挫的情怀,进而受到感染熏陶。很快学生就进入到教师特意创设的情境中。这时,老师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并及时给予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生心理上的厌学情绪与叛逆倾向不攻自破,学生也能增长志气,养成浩然正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正确疏导学生的情感纠葛
恋爱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但中学生恋爱,因条件不成熟,处理不善,最终会酿成苦果。教师也多视其如洪水猛兽。如何正确对待早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教师都能认清其危害,只是处理的方法不同而已。作为语文老师始终要坚持正面引导。只有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情感和情爱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和感情观,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操。
例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利用背景介绍的环节,穿插介绍诗人和丈夫赵明诚的恋爱及婚姻生活情节,疏导健康的恋爱观和情感观,真正的爱情不仅有甜蜜还有坚持,如同李清照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让他们理解《雷雨》一文中爱情外衣下的虚伪与无情,借此提醒学生爱情须慎重,并指出他们心智的不成熟,好感不是情感。真正的爱情是至死忠贞。
四、引导情感宣泄,做学生的贴心人
语文是抒发和表达情感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作文、周记、日记等作业形式是最容易探查学生思想动态的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该手段,善于从日记的字里行间处看出异常之处,再有针对性地和学生谈心,最终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也可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给家人做一件事,如洗一次衣服、为父母按一次摩,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感悟人情之美。这些入情、入理、入心的作业形式,最终能达到教育学生,感化心理的功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