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宗发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40-2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提问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旧的思想和教学习惯。教师面对教材的更新,理念的革新,无法准确地把握课堂提问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课堂提问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知识内化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疏于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教师的课堂提问高耗低效。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往往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问题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课堂提问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回答过于死板,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对问题的指导只注重结果,不重视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把语言阅读训练与历史思维探究训练割裂开来;课堂提问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利用提问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重视课堂提问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时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情”,确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提问要难易适中,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对答,这样虽然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毫无意义,没有对学生注重启发和锻炼;提问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会使学生有畏难情绪,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滞”。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提高对课堂问题思考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单元时,针对中学生的情趣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展示国际时事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注意多元化和层次性,如,“你知道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吗?”“你知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吗?”“中国威胁论成立吗?”,从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到学会分析国际政治,能力目标由低到高,让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得到能力提高,在多元化目标培养中,以世界政治格局为问题思考脉络,在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感知,切实增强思维和探究能力。
2.重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生动有趣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启迪,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指向要明确,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的设计和解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学习《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这课时,教师通过对历史教材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主张。再组织学生思考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然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自己和同伴的思考讨论,回答一些有拓展性的问题,如“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们代表的阶级阶层是什么?”“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吗?”“这种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跳出本课教材的内容,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人教版必修一、二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提高了学习历史迁移和对比的能力。
三、历史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基础性的问题。
(1)直问直答法。根据教材设置简单浅显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找到准确的答案,自主完成问题。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国民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学习总结中的《本课测评》部分的问题,就是典型的直问直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通过问题将所学的相关、相似内容综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确立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难度适中,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此类问题的回答。
2.自主开放性的问题。
自主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得恰当、到位。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调查研究来学习历史。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即为自主开放性问题。如,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课后《学习延伸》的问题为“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比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各类人群造成的影响,写出调查报告”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调查、搜索相关信息,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递进分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揭示历史的本质。例如“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该怎样面对?若你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你将采用哪些策略让你的公司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相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2)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如,关于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对待发动战争的态度问题。教师可以展示“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下跪,向在二战中遭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深深歉意。”的图片,引导学生评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迎合国内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