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阅读、质疑、比较,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使学生由“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使学生由“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呢?
一、教会学生阅读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使得学生逐步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能充分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学会粗读和精读。对于教材新内容的章节预习,由于只要求在阅读时掌握所学知识的概貌,将教材内容在脑海中串联成线,了解知识的条理特点,故只需粗读。而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的结构特点、性质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阅读、体会、思考、记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则需在阅读中加以对比,体会特点,增强记忆。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则要做出标记,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这就需要精读。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在数学中,有一些术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大不相同,很多学生对“消”、“约”不分,把约简(除法运算)说成“消去”(减法运算)。如解方程3x=3,两边同时“消去”3,得x=0的错误结果。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的过程使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质疑的角度、方式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师恰到好处的示范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如在教“一元二次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先让学生随意出两个数,我马上说出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用这种形式引发学生的质疑:为什么老是这么快就能说出?有什么规律吗?该如何想办法去探究?由此可见,老师的一个精心设计,就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在自学是,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三、教会学生比较
比较法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比较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可以使学生处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用它们的聪明才智,去鉴别、去理解、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应用题的学习。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所惧怕的题目,究其原因,变化太多。有时一道题目中略改一二字,题意就完全不同。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就题论题,而应教会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从数量关系入手,去分析题意。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不再死记题目,而学会了运用分析的方法去解决各类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去解决;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
参考文献:
[1]石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2]陈碧芬.《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3]张全国.《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唤醒》
[4]张小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