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芳
【摘要】职专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劲头不足,课堂上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引导职专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经过课堂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交流合作等,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引导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97-01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职业中专教学亦是如此。注重课本知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本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提高职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未來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教师应当深思问题。
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方的能动作用,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让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和“创新”呢?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特征。当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独立地学习,才能不按他人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自我成长、自主发展,超越自我。
“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进行能动地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关于“创新”
“创新”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境和态度,是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动力。对学生来说是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意识,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索的心向和强烈的愿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解题方法。
在进一步认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本质后,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表面活性剂》时,给学生展示洗衣粉、洗洁精这些家常物品,同时在一块布上滴入适量花生油,观察洗洁精去油的过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表面活性剂的有关知识。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中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一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找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
二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如在学习《聚合物驱》时,让有条件的学生(家长在采油厂工作)和家长探讨,强化采油中常用的聚合物还有哪些类型?为什么在这个地区适合?学生在和家长探讨过程中还会衍生一系列问题,这个过成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产生问题,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3)交流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协调组织,巡视、辅导,了解学困生存在的困难和优生的特异思维,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一是: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在教学中,我们首先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的心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境界。其次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把优、中、差学生按比例“一二一”或“二二二”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质疑,交流个人设想。同时及时反馈纠错,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中交流,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
二是:给予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经过实验操作、推理演绎或自学课本,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和推测,小组交流合作,提出解决策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看书质疑,得出正确结论。
(4)启发理解,得出结论
教师针对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知识,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启发点拨。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5)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效果有了很大收获:
1.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对在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计划性以及时间利用率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计划性比过去明显加强,对学习兴趣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过去增强,时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2.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和课后认真总结等方面明显提高。
3.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学生更愿意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更具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索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论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