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辉+++张靖
【摘要】本文在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取向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当前开展生命教育的必然取向。并且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渗透式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生命教育实施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 组织生命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15-02
一、生命教育内涵及其取向
一些学者认为“生命”的定位应该是“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生命特征为依据,并且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本身具备的生命基质为前提,利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将其生命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最终达到关爱生命整体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充满智慧的人。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生命教育即对生命主体的尊重,即为大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它侧重于人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上述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实际上是生命对于教育的意义一种诠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对教育的内涵界定。与过去教育中忽视个体生命的现象相比,这种教育对于生命相当重视。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旧观念,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对人生命的存在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强调的是其社会性。个体生命的高度已经被政治、道德等因素占据。而生命教育针对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和教育观提出了质疑,它要求教育必须回到人们的生命、生活中来。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可见生命的第一位性。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即确定好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这个理念以关怀生命为中心,尊重生命的自由性。对于藐视生命,迫害生命的封建理念,必须加以引导和转变。
2.通过有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一般而言,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特点,学习生存的技能和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之情。在台湾,一些高校在利用课程进行生命教育时,掌握了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如阅读指导法、随机教学法等。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采取何种方法,最主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生命问题,或在开展多种生命教育活动之后,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想。这样看来,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通过活动来使学生认知到生命的重要性。
3.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生命关怀应被摆在突出位置。利用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让其渐渐融入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体现。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沐浴在生命的阳光之中。
三、案例分析
最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伤人、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不断在校园内出现,这体现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这种错误生命行为一方面影响到了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同时给学校、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命观存在问题,导致出现较多的心理困惑,这成了时代的一个弊病。所以,目前我国加强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起初,生命教育主要被应用在国外,在这之后港台地区也曾经对其进行过研究。与之相比,大陆生命教育的开展还比较缓慢。然而教育界已经对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即“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迄今为止,高校生命教育实践几乎为零。在部分高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虽然已经提到了生命安全问题,但是其仅仅停留在珍爱生命的层面上,而对于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等深层次问题没有进行深究;高校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必修课,一些课程虽然具备部分生命教育内容,但是内容相对零散。由于“基础”课程存在一些关于生命教育内容,必选课的性质能够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所保障,所以为培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自觉性、系统性,最为恰当的办法就是将生命教育纳入“基础”课程。笔者对“基础”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展开了研究,实验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基础”课教学全过程。结果显示,此项措施取得的效果显著,课程承担的生命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校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它发挥的作用相当重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生命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一种重视生命、注意安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路来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黄帅.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吴金燕.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