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裕浩
在练习课中,针对习题是让学生找到答案,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还是让学生挖掘习题资源,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会有不同的思考,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果从短期效应上思考,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会有显著的效果,如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挖掘习题资源进行整合教学会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以下是笔者在运算定律的相关练习中进行了整合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开放切入,知识整合
在研究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后,学生已经明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各种运算定律. 在复习的时候,笔者采用了以下的组织方式:
【教学片段一】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a + b”,然后问:接下来老师会怎么写?
生1:可能会写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式.
生2:不一定,也可能是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你没有写上等号.
生3:可能是写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式,也可能是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
师:你们想到了两种可能,挺好的,如果是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接着怎么写?
生:a + b = b + a
师:这两个加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生: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加数的样子,(是学生日常的数学语言,是两个加数的值),当然和是不会变的.
师:如果a是25,b是几?
生:任何数都可以.
师:如果表示的是加法结合律,接下去又该怎么写呢?
生:(a + b) + c = a + (b + c)
师:原本计算的顺序是先算a + b的,现在改为先算b + c了,说明b + c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生1:加起来满整十、整百、整千,等等.
生2:又有可能是几百几十,等等.
师:你们的意思是b + c先算简单是吗?b如果还是25,c还可以是任何数吗?
生1:可以是25,15,75,975,等等.
生2:个位只要是5的都行.
师:b如果还是25,c要有选择性的数,不是任何数都行,归根结底就是b + c算起来要简单. 运用加法结合律时,结合的两个数字要有选择,把容易算的两个数结合在一块先计算.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复习研究同上)
思考:在研究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学生对交换律比较容易理解,不变的是两个加数(因数),变的是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最终和(积)不变.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交换”强信息的摄入及看题习惯的干扰,像“37 + 45 = 35 + 47” 会误认为也使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的一个数的个位,而不是整个数字,和虽然没变,但这个式子并没有运用加法交换律. 在研究加法、乘法结合律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搞清楚为什么要结合?结合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数字可以结合?……如果单独的将这些运算定律分开复习,并配以大量的练习跟进,学生的知识回顾会呈分散状态,不利于知识间的整合. 如果能以一个开放的习题为切入口,回顾会出现的种种可能,在回顾中将知识整合并予以很好区分,并配以变换和纠错的练习,这样会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和合理区分.
二、一题多用,知识联通
同一道练习题要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对练习题进行再次开发和利用,做到一题多用,知识联通. 以下是一组口算题的再次开发和利用.
【教学片段二】
学生课前计算一组口算题:
12 × 5 = 35 × 2 = 125 × 8 =
45 × 2 = 25 × 4 = 15 × 4 =
16 × 5 = 24 × 5 = 25 × 8 =
首次使用:
學生各自计算出结果,校对答案,掌握正确率并纠错.
开发利用一:
师:我们能口算出这些式子的积,你们觉得这些式子会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待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后,陆续有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生1:可用在乘法结合律中.
生2:是的,如果碰到这些数,就可以结合起来,结合后好算.
师:哦!原来这些数字结合在一块能较快计算出结果.
开发利用二:
师:这里边有很像的两个式子,25 × 4和24 × 5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吗?
生1:是的
师:真是吗?
生2:是的.
(不做评论,等待)
生3:不是.
师:说说想法?
生3:这两个式子的积不同.
师:运用乘法交换律的两个式子,积是相等的.
生1:哦!我要改变我刚才的说法,这两个式子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因为这两个因数变了.
师:式子咱们要像刚才这名同学那样看仔细. 乘法交换律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25 × 4运用交换律的式子应该是:
生:4 × 25
师:24 × 5呢?
生:5 × 24
思考:这9道简单的口算题,对于学生正确计算出结果,问题不大. 关键是如何在计算结果的同时高效使用这些式子,如何挖掘式子中隐含的知识资源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 隐含知识资源一:这些式子可以理解为乘法结合律中互相结合的那一步,结合的标准是好算,容易快速得出结果;隐含知识资源二:由于学生看题习惯和接近数字对学生 的干扰,对数字比较接近的式子,学生容易上当,通过仔细比较中进一步理清了乘法交换律的本质,即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每一道题都有它使用的本身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如果教师能以整合知识的眼光去处理一些题,挖掘习题资源,开发利用题目,做到一题多用,切实加强知识间的有效联通.
三、体现灵活 突出思維
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会呈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教学片段三】
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 × 28
在没学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之前,学生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学了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之后,学生会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① 竖式计算
2 5
× 2 8
2 0 0 25 × 8 = 200
5 0 25 × 20 = 500
7 0 0 200 + 500 = 700
②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③ 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25 × 28 25 × 28
= 25 × 4 ×7 或 = 25 × 2 × 14
= 100 × 7 = 50 × 14
= 700 = 700
思考:计算25 × 28的结果,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笔算的方式,另一类是将其中的一个因数拆分(拆分成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后再乘. 在笔算时应让学生清楚笔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其实在解释每一步计算过程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拆分一个因数时应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拆分哪个因数?可以随便拆分一个因数吗?二是确定要拆分的那个因数是拆成相加、相减、还是相乘?可以随意地拆吗?与另一个不拆的那个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没学乘法分配律之前,对乘法结合律的具体运用比较熟练,一旦将两种运算定律放在一起使用,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一现象,不防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告诉学生:乘法结合律使用时,式子中只出现乘号,不出现其他的运算符号,如果将一个因数拆成是两个数相乘,就要用到乘法结合律的知识;如果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就要用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一组看似平常的习题,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验证、运用规律的全过程. 像这样的习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研究习题,挖掘习题的价值,将习题整合运用,让习题成为诱发学生求知欲、开阔学生视野、深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这样,我们的习题教学才能跳出训练技能的局限,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