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设问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2015-07-06 15:45黄烨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严谨联系实际数学素养

黄烨

摘 要:小学是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归纳了几种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小学是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二是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

关键词:数学素养;课堂提问;严谨;意图明确;抓大放小;联系实际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呢?精心设计提问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生成、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语言严谨,周密思维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我们要培养学生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就应当在课堂提问中坚持使用这样严谨的语言。教学五年级分数与除法时,有个老师问,班级的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占”字就用的不严谨,它体现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该这样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才恰当。

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老师要求“从395开始往后数5个数”,学生数“395、396、397、398、399”,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从395开始”,到底包不包括395?是他们不容易立即领会的。所以这里教师应该再加以说明“从395的后面一个数开始数”比较恰当。这位老师因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所以有的学生从这个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后面一个数开始数,造成了学生的困惑。

以上是老师的主动提问,需要严谨。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严谨的地方,老师还要进行追问。如,学生说:“13和19没有公因数,它们是互质的。”我会追问:“13和19没有公因数吗?”不是的,13和19除了1以外没有其他的公因数,所以,它们是互质数。

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与追问中,能逐渐形成数学的语感,能简洁、准确地描述问题,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他们能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用严谨的眼光看世界。

二、意图明确,有的放矢

所谓“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数学课堂的提问应该意图明确,让学生一听就懂。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板书算式2×3=6,指着2提问:“2是什么?”有学生回答:“2是偶数。”这是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如果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2称为什么数?”学生应该能够准确作答。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法就让人有些不知所云。这里的提问要加强目的性,可以这样问:这两个加数的分母相同吗?能不能直接计算?为什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很快将关注点放在两个分数的分母上,观察到它们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课堂提问意图明确,学生的数学思考才能有的放矢。在这样不断地思考中逐渐积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三、抓大放小,让学生参与探究

有的教师上课,提的问题很多。学生也踊跃举手,听课老师耳边左一个“你来说”“很好”,右一个“你来说”“很棒”。但是提问不能过细,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所以,提问还是要抓大放小,多提“大问题”。

所谓“大问题”,就是带有思考含量的,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一个“大问题”思考的深度不同。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当揭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让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给学生一点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以后,学生有如下的回答:

1.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一个数或者除以一个数,而且这个数不能是0。

2.分子和分母要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这和商不变的规律很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可以这样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也可以写成分子除以分母这样的除法算式,所以,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

……

在这样提问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注意到了概念上应该注意的地方,而且还把新概念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了其中的联系。可见,学生能回答出一个“大问题”,胜过回答出许多个“小问题”。提问的抓大放小,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数学思考,保证了思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四、追求完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2□3能够被3整除,□中可以填多少?回答“可以填1”的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远不如回答“可以填1、4、7”的学生。很多学生看问题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考虑到还有其他的情况。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提问中就追求完整的结论,那么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全局意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多使用这样的语言:谁能回答得更完整?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举出来等,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学习了数学,还要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教材资源是有限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整合资源,将学生实际与课堂提问结合,提问联系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教学“众数”时,为了和之前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进行对比,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叶、小延和元元都不如5班的队员高,但是我们班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却是年级最高的,这是为什么?

2.如果每班派一个队员组成运动会的入场式运动员方阵,你觉得选谁比较合适?为什么?

3.如果只在我们班选20名同学组成运动会的花束方阵,你觉得选择身高是多少的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经过思考交流后有了结论:

1.因为浩浩的身高是全年级最高的,所以,我们班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最高。

2.选择队员中身高中等的阿凯比较合适,因为不会太高也不会太矮。

3.先选择相同身高的多数学生,如果不够20人,再选择和他们身高接近的学生。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方阵中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差不多。

其实我校运动会开幕在即,这三个问题的提出非常自然,而且让学生从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种数据的特点:平均数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中位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可以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也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常常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也养成进行数学化思考的习惯,在更广的空间中展开数学的思考。

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坚持以上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那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J].学科教育,2004(07).

[2]黄爱华.课堂教学需要“大问题”[J].小学教学设计,2013(01).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严谨联系实际数学素养
探究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
谈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