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构建教育实践性课程

2015-06-17 19:05张晓庆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张晓庆

摘 要: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有效方式是开展实践性课程,所以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养成过硬的实践性能力。实践性课程教学一方面是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境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自主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有必要优化课程设置,大力开发和开展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性课程;古典诗词

我国的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在顺利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认为上海市王港中学在原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汉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打牢“文化的底子”,并需要考虑言语教学的特殊性,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营养,注重涵咏、诵读等感性途径的方法。本文就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如何构建教育实践性课程作一探讨。

一、探索开展初中语文教育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意义

开展初中语文教育实践性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探究,整合资源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在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比如,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将古诗词教学与其他各种文体教学,其他各学科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纸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使学生在其他场合中也能运用古诗词,又能使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为古诗词的教学提供机会和平台。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学生再学习古诗词就显得轻松而积极。

2.改革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弊端——方法创新,加强实践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以考试为目标,直接导致目前基础教育“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古典诗歌,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统一,可以说让人百读不厌。可是学生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对于古典诗词的了解总是浅薄的,即便是这样具有魅力的内容也往往陷入死记硬背、繁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怪圈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反复地读、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现代的教育不能仅仅是靠诵读,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探究、理解。初中教学大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对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研究。

3.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改变理念,增强师资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深,素质教育名存实亡,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

基础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大部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实践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指导现代教育下的实践教学,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变质为“应试”活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做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实践性课程的开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的学习提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那么,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整合,师资的提高,教育现代的实现指日可待。

二、初中语文课程怎样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的是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实践性教学的应用,这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真正要实现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就需要:

1.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构建古典诗词教学

(1)联系时代精神,探索诗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借助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这是诗歌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有了这一步,学生才能读懂诗,才能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当学生读到杜甫的《登岳阳楼记》时,如果教师不说明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学生最多读出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是,如果教师告诉他们杜甫所处的盛唐是一个繁荣、鼎盛的时代,然后加以引导,将繁荣的时代、壮丽的风光和浪漫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学生从中不难读出诗人那种坚挺、豁达的人生追求。这样不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杜甫的诗歌之精髓了吗?所以这个背景的介绍是必需的。

其次,探索诗人的经历,让学生走近诗人生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也不例外。诗人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写作。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诗歌就是属于他们的凝固的历史。比如,“诗圣”杜甫一生留给后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读到《石壕吏》,我们仿佛和杜甫一同身处新安县,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教师必须讲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的时期,“杜甫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这段人生经历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让他的诗歌充满忧国忧民的气氛。

(2)联系社会生活,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了解社会风俗,领略诗歌风情。社会风俗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美丽诱人的风俗画卷。诗歌中记录了许多民间风俗,比如,在中学语文中,学生接触到的有“杨柳”和“酒”两个意象。这两样东西是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中学诗歌中,教师会遇到一些有关风俗的诗词,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过故人庄》等。他们怎样才能把这种类型的诗歌讲给学生听呢?我认为,这种涉及节日风俗的诗歌,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千万不能让学生把诗人那个时代的节日风俗当成我们现在的风俗。因为,风俗是不能超越时代的,人们在继承它们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比如,《过故人庄》其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的“重阳”和“菊花”两个意向,古时候的“重阳”与现在的敬老节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九九重阳节的事情。唐代的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习惯,可如今的重阳节已经变成了敬老节,现在的人们谁还会去登山,插茱萸呢?古今的差别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师应该解释清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望,遍插茱萸,心中荡起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如果用现在的敬老节去理解,就闹出笑话了。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杨柳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从这两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送别时的风俗习惯。杨柳的柳与留谐音,表达了诗人挽留友人的心情,酒则是用来饯行的。只有知道了这些含义,学生才能理解诗歌。

其次,联系社会现象,思考诗歌内涵。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向人们提供了美的同时,又记录了历史,再现了过去的社会面貌。我们从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听到了安史之乱的“吏呼”和“妇啼”;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到了边塞“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艰难环境;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感受到旧中国农民的深重苦难。这些是诗歌呈现给我们的,要理解诗歌内容,必须了解这些诗歌所关照的社会现象。在上这些课时,教师必须将诗歌与这些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3)联系自身情感,融入诗歌的艺术情景

首先,联系人之常情,领会亲情、友情的珍贵。人之常情包括很多,在中学诗歌中最常见的就是亲情和友情了。比如,柳永的《蝶恋花》。诗人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思念这个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候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对爱情憧憬向往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联系自身实际,说出自己的故事。毕竟爱情是美好的,学生回答这种问题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谈过之后,课堂气氛也就相对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应该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诗歌中来。有之前的环节,这首诗歌就好理解了。

其次,联系社会责任心。爱国、爱社会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思想情感。中学教育时刻肩负着这个使命,我们的诗歌教学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这类的诗歌很多。比如,《破阵子》《诉衷情》《过零丁洋》《别云间》……教师上这种课,不应该仅仅将这类诗歌讲得让学生听懂,还要注重他们这方面思想情感的培养和熏陶。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此诗写得大义凛然,深沉从容,最后两句笔力千钧,气薄云霄,是留传千古的名句。讲解这种诗歌时,不能就诗歌讲诗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比仅仅“盯住”一首诗歌谈爱国、爱社会的效果好得多。

2.通过情景化的方式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实施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性课程才能养成。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分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以语文教育学课程为例,从内容上讲就构建了以完成语文课程目标为中心的体系,内容设计上以语文课程目标开头,接着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处理和使用,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最终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作结,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理论品格的前提下,挤出时间留给学生说课和试讲,并以此为媒介,引导和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纸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就可以查到。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提倡。

3.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

上海市王港中学的教学设备不断地改善,这也给我们教学实践性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学校硬件设施完备,所有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闭路电视网、广播网、校园网全面贯通。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配置齐全。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图书综合楼、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也要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互联网络的学习。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手段,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多学科的整合,更加增加了学科活动的实践交流的机会,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更加的多元融合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实施实践性课程教学,教师就应该先了解和明白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在充分了解其内涵和真谛之后,教师就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语文修养水平,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实践性课程逐渐运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引,自己确定研究课题。研讨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参与。学生通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的引导,可以快速理解课文,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入学习中去,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穿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实践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当然,语文课堂的实践性教学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之于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抱有严肃认真、积极进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琼.语文教学与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杨超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唱”出来的作文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