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在“人文生态”的根系中

2015-06-17 18:28陈丹丹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学习方式

陈丹丹

摘 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运用、提问的取舍、问题的延展以及分寸的把握等等都在考量着教师。但愿,教师能够努力重构以人文生态为呼吸的课堂,为学生哪怕是最为纤细的根茎提供最人性化的呵护,并期待所有的学生都能浸泡在这样的根系中。

关键词:人文生态;史料选择;学习方式;问题探究;课堂走向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他们强烈地要求独立,成人感强烈,不喜欢被束缚……基于此,构建浓浓的人文生态,培养其拥有诸如“勇气、利他、信念、恕与爱”为要素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古人和历史遥遥对话,与社会深度对接,无疑会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和生命,甚至会影响并改变其人生轨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课程或教学所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开阔,学生就愈能从“半成熟半幼稚”中向前挺进,就愈有可能在人文生态的浸泡中滋润自己和提升自己。

一、从课外到课内——一种人文生态的选择

作为一门被赋予了“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选择什么、警惕什么、摒弃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课外史料来滋补课堂教学,是仅仅为考出高分而选择,还是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选择?“在他们青葱美妙的年华里,教育是作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他们的光合作用,还是成为一种“逆环境”阻滞着他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尽管“耀武扬威”的试题在纠结着师生,但是,教师仍有必要做出一种正确的选择:为心灵“去蔽”,为精神“除壅”。正如陈焕然所说:“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是一样,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屈辱的岁月——鸦片战争”一课,正是考量教师选择史料的典型课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出示材料一:富家子弟在烟馆吸烟的情景。

2.补充材料二:1829年,铂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讲:“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那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消费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这个所谓的英国货物就是鸦片)

3.图片出示:中国人吸鸦片之后瘦骨嶙峋,成为所谓的“东亚病夫”。并让学生思考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4.图片出示: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并让学生思考这幅图片与哪次战争有关系?

之所以引入如此多的材料,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现实意识”“国际意识”“民主自尊心”等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某一事件的延续与变迁中、窥见更多的历史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人类历史中的人文因素纳入到课堂教学的视野中,赋予课堂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应该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从内容到方式—— 一种双赢的指向

事实上,关于历史与社会中的人文教育,课程出版社已经走到了前面。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教版的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内容直指人文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以此为凭借,营造浓浓的人文课堂氛围。

以下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启蒙运动”一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动画出示中世纪欧洲的天空——“布满了黑暗的乌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黑暗的乌云指的是什么?”(封建、迷信、教权)

2.趣味思考:从十四世纪开始到十八世纪,欧洲这黑暗的天空上先后出现了三道犀利的闪电,划破了以往的黑暗,那么,这三道闪电又指的是什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3.创设“穿越”情景剧,要求学生分别扮演由现代社会穿越到18世纪法国的一名记者和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记者负责去分别采访这些思想家,了解他们各自的主张,并在最后对这些思想家做简单的评价。

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旨在唤醒学生内在的情的萌动,旨在让学生穿越时空进行深度体验——原本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文精神也许会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一次次复活。创设“黑暗的乌云”“三道闪电”“穿越剧”等学习情境,本就是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内容是人文的,学习方式是人文的,两者都深深楔入学生内心的召唤,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问题到探究——一种更加人文的课堂走向

如何从历史的涓涓细流中吸收到更多的人文养料,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否更加开阔。这其中,课堂提问的取舍、问题的延展以及分寸的把握等等都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推进不能以线性的方式,而应考虑每一个知识点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问题与探究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

比如,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曾提出‘礼乐治国,联想到今天的一些地区冲突,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今人反而不如古人文明吗?”

还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综合探究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探究问题:“过去,林则徐、魏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人,但是,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不为主流社会和当局所接受。今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同样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人,那么,他们的主张为社会所接受了吗?其意义和影响如何呢?”

这样的课堂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注重史料,又联系现实;既注重对文本材料的深度解读,又充盈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很多设计,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将学生引领到更深层次的探究之中。这样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领学生在历史的“曲静通幽处”反观自己、滋养自己、提升自己。

说到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是一个人文的课堂、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有情有义的课堂、一个有滋有味的课堂。窗里窗外是人文生态,是诗,是真理,是美。有了这些东西,一颗颗心才不至于僵硬,世界也不至于坠落到冰点。但愿,教师能够努力重构以人文生态为呼吸的课堂,为学生哪怕是最为纤细的根茎提供最人性化的呵护,并期待所有的学生都能浸泡在这样的根系中。

参考文献:

林茶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减负”[J].教师月刊,2013(03).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学习方式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问题探究教学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