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 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有助于领略作品的精妙,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那么,怎样才能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呢?结合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教学实践
一、保证读书时间
在語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读书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字的音节声调要准确,读句子要有完整性。特别是学生的自学性朗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好读完,千万不能只做个读课文的样子,走过场,草草收兵,这样毫无效果可言。表达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在阅读之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其中的感觉和文中表达的意思。课堂要留出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熟练度、理解度以及加深学生各自的理解。读书的时间该如何合理安排,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朗读时应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现场录音比赛等。由于班里的学生朗读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有的学生朗读时把重音落在“真是”上,读成“真是一株大树”;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上,读成“真是一株大树”。我引导他们再读一读上下文有关的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该重读的是“一株”,因为这样可强调上文所说的“许多株”“两株”是错误的。理解透彻了,朗读才能到位。朗读又加深了学生对榕树之大的体会。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真正要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每课都有,每次都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一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桂林山水》一文中有很多“啊”,可针对这点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具体读法是“漓江的水真静啊(ngɑ)”“漓江的水真清啊(ngɑ)”“漓江的水真绿啊(yɑ)”“桂林的山真奇啊 (yɑ)”“桂林的山真秀啊(wɑ)”“桂林的山真险啊(nɑ)”。指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的同时,告诉他们,随着读“啊”,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功效。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分好多种,比如泛读,精读,朗读,齐读。但各种形式的方式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范围。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如果朗读的情感不到位,可以给予相应的引导;如果是朗读课文需要分清段落,层次等方面时,需要给予引读指导;如果遇到的朗读内容对话比较丰富,情趣内容较多的课文时,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当课文内容适合气氛渲染或者情感渲染时,可以给予集体朗读。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然有造声势、烘气氛的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产生唱读的温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朗读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寻找多种途径指导好学生朗读,我们责无旁贷!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齐军.体悟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糜雪.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黄慈翔.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张泽.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J].新课程学习:上,2014(09).
[5]黄海红.浅谈范读的魅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