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荔婷
摘 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以英语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为语料,探讨两者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强调权威的教科书语言,新闻科普更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使用更多的亲和式语言,本文探究这两种语言模式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当前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科普新闻; 科普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72-001
1.简介
当今科技社会中,通过科普文章学习科普知识成为每个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科普文章在传递科普知识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对科学教育进度的评估,超过三分之二的八年级生和四分之三的十二年级生的科学水平低于要求”(Zhihui, Fang,2010:262)。以往的学术文章倾向于强调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这一事实,然而忽视了产生现象的原因。也有些文章提到了个别原因,但是不够有说服力,也不够全面。
根据之前的这些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科普。郭建中(2004:4-12)对科普进行了模糊的界定,他称其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文学,然而这不完全准确。科普文章不仅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论文,科研作品。在本文中将科普文章细分为教科书科普和科普新闻,两者都与科学紧密联系,然而我所要做的是,更加注重两者由于分属两个不同语域,所体现的不同点。
本文将会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尝试解释这些不确定因素。本文将描述科普文章所特有的语言特点,讨论社会功能对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注意教科书科普的编写,使得教科书科普在学生群中更具可读性和接受度。
2.系统功能语言学
作者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来验证上述的推测。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语言仅仅是传递思想和现实的一种工具。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重新定义了语言的意义。它强调的是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长期以来,这种固有关系却被忽视了。韩礼德提出了“元语言功能”这一概念,是指语言包括了概念,人际和语境功能(胡壮麟,2006:21)。科普文章有其固有的社会功能,即向广大读者传递科学知识。
也就是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科普文章是一种传递知识,价值和信仰的语言,所以需要区别于其他各种语言(也就是语域)。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语言有两个原因。通过学习科普这一语域,读者可以了解科普文章的主要语言特点。同时,在理解这些特点之后,对于学校教科书科普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本文将把科普文章细分为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说明两个不同语域的语言的不同点。
3.语料
本文选择了科学教科书,其社会功能主要为顺应应试系统,以及新闻科普,其社会功能非应试,而是侧重公众娱乐。在数据研究时,分别从教科书科普文章和新闻科普文章中选择25篇文章。语料是McGraw-Hill Company出版的2008版本8年级的地球科学教科书和主流科普新闻网站美国之音中的科学板块。所选择的两种语料演绎不同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验证作者的猜想——语言的组织形式会根据其社会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4.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语言之比较
4.1词汇密度
科学文学——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所共有的明显特点是词汇密度高。在科学写作中,实词在一句话中出现的频率更高。韩礼德指出,日常生活的言语中,每小句中有2-3个实词;书面语中大概是4-6个。而在科学文章中,这个数据可能更高,有时甚至高达10-13个。
从语料研究中发现教科书科普,词汇密度达到58.9%,而来自科普新闻的词汇密度低了将近9%,词汇密度是50%。
通过比较这两个数据,科普新闻信息密度低于教科书科普。新闻科普在每个小句中,所含的信息量比较少,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争取时间思考,也不会因为过量的科学信息而感到负担。教科书应当学习这一点,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善。
4.2名词化
作者用名词化的方式阐述科学,使得信息表达更加流畅。科学作品的目的十分直接,就是让读者吸收科学信息,换而言之,两者都需要使用名词化。
科普新闻在这方面已经日渐改善,使用一些新潮单词等,但教科书依旧没有改变。
4.3技术性
科学作品中的技术化过程通常是指高频率使用技术性词汇,这些词汇因为其特殊的语域有特殊的含义。
现今,新闻科普避免使用过多术语,让读者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持续阅读,教科书科普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5.结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社会功能不同,教科书科普甚少显示亲和力。科普新闻不论在词汇密度,还是名词化,或是科技化这几点上,都做了相应调整,让科学显得不发威,然而我们都知道教科书科普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所欠缺,这个现象引人反省,教科书需要改变,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科学教科书缺乏兴趣和科学水平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Zhihui Fang. 2010.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ience literacy through reading Infus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103:262-273.
[2]Guo Jianzhong[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Hu Zhuanglin[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