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符合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合作学习这一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合作形式、学生参与度、评价反馈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分析,笔者在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尝试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以期给小学数学教师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方法和建议,促使教师们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更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设置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
1.任务的可操作性
合作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借助必要的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成功组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只有合适的学习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战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真正参与、共同进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将其定位在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一般说来,合作学习任务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个人独有并有待分享的内容等。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任务;也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更热心参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的过程。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明确该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要求,并且能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甚至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及时地对任务做出适当地调整,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2.任务的趣味性
要使小组合作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考虑学生是否能合作和积极主动参与。因此,合作学习的任务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必须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焦点、各层次学生的比例设计任务。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还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性。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以4~6人一组为宜,确保每位成员都有发言机会,组内成员不但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小组奉献力量,而且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共同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组内异质为合作互助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除了以上方法,教师有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或者学生自由分组。总之,合理分组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三、选择多样的合作学习形式
1.小组讨论式
这是最常见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调查,往往采用固定的前后四人小组活动。小组中必须有一位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发挥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应该是内外向兼有。
2.小组游戏竞赛法
由于小学生都充满了好胜心,组间竞赛法会刺激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之间的竞赛,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为了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的,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审视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使每位学生清楚的明白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更好的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侧重学生间的互评;不仅要注意小组学习结果评价与小组学习过程评价,还要关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这种多元的科学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使学生的态度、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情感因素和学习策略得到提升。
总之,笔者相信,通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教学的有效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合作意识、端正合作学习态度,逐渐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一定能让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地实施。